
这一天,天微亮,在车载导航系统中设定了兴义到捧乍洼坪村,距离不算太长四十多公里,如果全程高速的话那就是看一部电影不到和听十来首歌曲不到的功夫就可以抵达,可是当我们放大路程时,那路况就像学画画的孩子勾勒出来的一样,没有太对直的线条,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的样子。但为了一睹江湖中传闻的猪上树的奇观,一脚油门直抵洼坪村。
天公作美,一路云开雾散,和煦的冬日温暖着大地,微风吹动着道路两旁摇曳的树枝,听着旋律动人轻音乐,一路扬尘而起,路是越走越远,车载的导航、手机的导航、百度度娘的回答让我们不知道此路该如何走,忽左忽右,车像打太极一样转头调尾的。索性我们直接问村人,一路寻问路人才到了所谓的捧乍洼坪村上寨组。
下了车透了气,舒缓了心情,仰头一看,四周是群山,山上不是绿树环抱、参天大树林立,二是像脱了外套,裸露了原形的山脉,山石也像是老人褶皱的脸,长满老茧的手。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无法想象这里的穷困,典型的喀斯特对于来说是一种自然之美,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美。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靠天吃饭,靠山生活,虽然广种薄收,但都明白一个道理:“土中生白金,地中生白银”。没有太多选择只有改变活法。
都说只有懒死的人没有饿死的人,想活就得劳作,想过好生活就得有好的想法出路。因为这里四面环山,气候独特,虽然没有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各种资源不丰富。但老天给了这里的百姓特别的东西,山上有野生的食用药材,闲时可以做成餐桌上的美味,急时可以是治病救人的良药,就连牲畜也是吃这一些;山脚有雨水渗透汇聚的地下水,人们同牲畜都饮用此水,算不上琼浆玉露,可也称得上是甘甜可口的。就这样贫瘠的村却养育着一群有志气的养猪人。
人穷志不短,有了想法老天也会笑。在村里领导的领导下,大家开始了养本地生态小黑猪,成长周期缓、生长速度慢、出栏时间长、个体比较小、肥瘦较适中、肉质细嫩滑。在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统一发配小猪苗、统一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销售,在养猪人的笑容中感知到幸福的味道。
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在看猪的家,而是要看杀猪的景。每一头被选中的猪一定是这一群猪里面的帅哥或者美女,简而言之看中的大抵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围最佳者罢。选中的猪一定是头一两天没有喂养五谷杂粮或者野外杂草的,为了稳定住猪的心情,会简单给一些玉米面之类满足猪的饥饿感,会在猪的旁边圈养一头异性的猪稳住猪的情绪。此时几个大汉齐心协力会将黑猪从猪圈里连推带拉地赶出来,然后抬到洗好的门板上按趴在上面,杀猪匠挥舞着手中的封喉刀,在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这一刻,一声猪撕心裂肺的呐喊,猪做了最后的告别,响彻云霄的咆哮成了最后的回音。看见那如井喷式的血液不断充盈满地上的盆子,飞溅出来的血滴就像那刀光剑影大比拼后的热血沸腾。这时大锅的水已经烧的滚烫,这口锅一般是烫猪专用的,这水不能太沸也不能太冷,只有恰到好处了才能把猪毛烫立,此时得赶紧退去燃烧的柴火,将滚烫的热水浇在上面,用刨子将猪毛除擦掉,经过处理后的肥猪变得又白又胖。杀猪匠的索命钩直抵猪尾巴处的板筋内,,众人发力抬猪上树,奄奄一息的黑猪倒挂于树杈,只待杀猪匠的快手急刀,挥动着手中的屠刀,先将猪头切割下来,快刀从猪尾一直下滑到猪下脖处,从猪背一直滑到猪后脑,一劈两刀分两半,再将猪的内脏一一取出,娴熟地把一头几百斤重的猪分解成大小不一的肉块,并各自做了分类如前胸、后背、肚腰、内脏等。最后用秤称出猪肉的重量,不仅仅是知道猪肉的数量,也从膘宽厚知晓猪的质量。伴随着冬日里和煦的阳光,切割下来的肉散发出清香,淡淡的香,淡淡的味,说不清是肉的香,还是香的肉。
忙碌了一天吃杀猪饭自然少不了猪肉,主人家会挑选猪身上最好的一部分肉拿出来款待客人,做成红烧肉、鲜炒猪肝、酸制猪肝、油炸肉、水煮刀头肉、凉拌猪血、凉拌猪肉、清炒猪杂碎等,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和一年来的照顾的感激。
嘴里满满的肉香,心里久久的怀念,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杀猪作为特色的饮食习俗,是上天用最简单粗犷的方式对忙碌了一年的养猪人丰厚的馈赠,不仅代表着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更凝聚着一代代的传承。纵然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不如退隐江湖共叙柔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