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一一
五律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律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注:括号内可平可仄。
七律格律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的格律一般分为平起、平起首句入韵、仄起、仄起首句入韵四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补充
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补充条件:
两条禁忌:
(1)忌三平
入韵句,句尾三个字不可以三连平。
(2)忌孤平
特指入韵句而言。
以后五个字为考察对象,如果除去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
“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一个字必须平。如果是“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三个字必须平。如果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
☞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
概况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风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看射雕处”,
“平平仄平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吃透。”
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
③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因为“国”字在古汉语字调中属于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分到阳平,所以“国”字在此古诗中应当是仄声)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律诗的孤雁格(入群与出群)
(同样适用于绝句)
“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的运用
古人有时喜欢把绝句称为“两韵诗”,把律诗称为“四韵诗”。因为古人认为,绝句只要有严格的两韵脚就可,律诗只要求有严格的四韵脚就可。以律诗来说,古人把首句不入韵的五律视为“正轨”就是很好的证明。不过,为了音律的和谐和吟唱的悦耳,人们又要求部分格律诗的首句也押韵。这是因为格律诗首句押韵更容易记忆,吟唱时更悦耳动听,更赏心怡神。
格律诗因为增加了一个韵脚,却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为了减轻负担,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取巧办法,那就是:允许格律诗的首句和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依在下愚见,应称为“孤雁带群格”。这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依在下愚见,应称为“孤雁混群格”。这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
为了行文的集中,本文只以律诗为例,谈谈“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的运用。、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出群格”是很常用的一种“格”(格律)。例如
七律雪作(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庚韵)
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
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
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也好,
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五律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
桃花带露浓。(冬韵)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冬韵)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冬韵)
(现代人将一东二冬通押,那另当别论。)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例如:
七律言怀(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萧韵)
谁于笼鹤采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减,
讵惯长闲意气销。(萧韵)
静里风怀玄度月,
¥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战胜浑难事,
一任浮生付浊醪。(豪韵)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
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虽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是不允许同时并用的。原因就是:律诗称为“四韵诗”,它要求一首诗至少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四个韵脚。如果在一首诗里,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那么,这首诗同韵部里的韵脚只剩下三个了,显然不符合“四韵诗”的概念界定。
牛年春节期间,有一个吟友用手机发来一首《牛年祝福》的贺诗,全文如下:
牛年祝福
鼠岁神州苦后甜,(盐韵)
鸟巢凤舞写蓝天。(先韵)
牛年幸运家堆宝,
每日安康人似仙。(先韵)
零九太平加美酒,
三千喜事伴乔迁。(先韵)
开门识得春风面,
心境平和福寿添。(盐韵)
这首诗的意境如何,本文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在这里,在下只讨论用韵问题。显然,这首诗五个韵脚,主体是用一先韵;但是,作者在此诗里同时使用了“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首句和最后一句都用“盐韵”里的两个韵字作为韵脚,最终使这首七律的主体韵(一先韵)只剩下三个韵脚,以致“四韵诗”变得有名无实,那么,这首诗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格律诗,因此,也就不能称为“格律诗”了。
附带说明:有些人把首句借用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而把最后一句借用邻韵,称为“孤雁出群格”;这是本人不敢认同的。因为,本人采用传统的说法和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见。
☞注:“平”指该处当用平声字、“仄”指该处当用仄声字,“中”指该处可用平声字亦可用仄声字。后仿此。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近体诗的实际写作运用中,七言律句的第一、第三及第五字,其平仄声调可以不拘(五言律句则是第一与第三字的平仄声调可以不拘);而七言律句的第二、第四及第六字,其平仄声调必须与基本式保持一致(五言律句则是第二与第四字的平仄声调必须与基本式保持一致)。特别注意,依照此口诀对基本律句进行变化时,要注意避免三种情况:01.三平尾;02.三仄尾;03.孤平
三平尾指五七言诗句的句尾三字均为平声。如:“中仄平平平”及“中平中仄平平平”皆犯三平尾。近体诗中必须避免三平尾出现。
三仄尾指五七言诗句的句尾三字均是仄声。如:“中平仄仄仄”及“中仄中平仄仄仄”皆犯三仄尾。近体诗中须尽量避免三仄尾出现。
孤平指平声收尾的律句里,没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如:“仄平仄仄平”及“中仄仄平仄仄平”皆犯孤平。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孤平出现。特别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以平声收尾的律句中,仄声收尾的律句中不存在孤平。
☞流水对属近体诗中的一种,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中文名:流水对
归属:近体诗中对仗的一种
出入句关系:上下相承且有前后秩序
古诗词对仗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鼎足对、联壁对。
正对、反对、流水对包含两句诗词,对仗工整,又称两句对。
鼎足对和联壁对分别是三句、四句诗词,它们都是从两句对发展而来。
1.正对:对仗最工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大景物对应大景物,方位对应方位,形状对应形状,每个词对称恰到好处。这是一般诗词最常用的对仗方法,不仅使诗词看起来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2.反对:上下句相对,一正一反,形成反差对仗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工》
新松对恶竹,一正一邪,恨不高对应须斩,上下句从相反的两面说一个意思。例如上句说到松树觉得自己不够高,下句竹子觉得自己太高了,要斩掉一些,从相反两面指出各自高度,一正一反形成差异。千尺和万竿对应的是量度,这两个词对仗不影响整句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3.流水对:相对于正对、反对的庄重,流水对更活泼灵动一些,流水对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春天对秋天,是承接关系;一粒粟对万颗子,是因果关系。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货万颗果实。春天到秋天,这一承接递进关系,从一粒粟到万颗子这一种过程。
4.鼎足对:又叫三句对,三句诗之间,表现力也很强,格律没有那么严谨,相对更自由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宋贺铸《眼儿媚》
用今天,明天,后天,这三个时间概念来描述自己心情的轨迹,今日如何,明天又怎样,到后天又是什么状态?眼底,心上,眉头这三个词按照时间的顺序,层层递进,把情感推到制高点。
5.联壁对:又称四句对,其实四句就有点长了,能找到四种事物之间存在对称,转折,递进关系,可以说非常难了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这联壁对简直绝了。长江、淮山、江帆、山泉四物一一对应,最妙的地方是每句诗词最后一个字,练、淀、箭、电,读音都是入声,更巧的是这四个字韵母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格外押韵。仔细品读诗句中间的量词也是对仗得非常漂亮,万里、数点、几片、千尺,这几个数量词就把近景,远景,全景展现出来了。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
“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诗句《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折腰体(失粘后重新平仄,即两联平仄相同)
☞叠韵
词——
词也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分类: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孤平的另一观点:凡是有出现两仄夹一平的都是孤平。
*特拗句(不用救):
一、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