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必须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2.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来教学生学语文,是检验教师是否将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的基本标志。
3.用课文来教学生学习语文,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4.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误区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合理取舍。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如果不加取舍,就会造成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最终学生受益不大。
6.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7.选择教学内容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所谓“质”,指的是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所谓“量”,指的是教学内容的数量。
8.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主要不是看学生教了多少内容,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评价一堂课有效性的最终指标。
9.每篇课文都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熟读课文,理解生字、词语和积累,于永正老师称之为“保底工程”,每篇课文的“保底工程”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到位。
10.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学习语言的运用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不是一回事。就像计算机学习一样,懂得计算机的原理,与学会计算机操作完全是两码事。
11.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方法规律的学习上。
12. 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有两种水平的教学目标:一种是理解或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重在表达方法的理解;另一种则是通过表达实践,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重在表达方法的运用。
13. “理解”固然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但理解和会运用决不能画等号。
14.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时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的体会、理解,而是应该抓住课文最有特点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
15. 如果不会运用,就没有达到真正理解。运用是理解的标志,运用能促进理解。
16. 利用课文情境训练学生说话写话,是语文教师的一大发明,很值得提倡。这种情景写话不仅增加了学生表达练习的机会,至少还有几个优点:一是有课文情节内容的支持,学生有话可写,避免了写什么的困难;二是有课文语言的支持,通过在新的语境的运用,有利于将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三是在表达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提高主动运用运用积累的语言或素材的意识;四是通过表达实践,学生会更加主动阅读课文,能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7. 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18. 当下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顽疾一直难以改变,直接原因是教师将语文课片面理解成阅读课,以课文内容理解和语文知识规律传授为主要任务,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19. 教师必须认识清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