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效应——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发表了一部名为《人类动机的理论》的著作,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之后被各大商家广泛采用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其中包括饥、渴、衣、住、性等各方面的需求;第二是安全需要,这一层需要包括自身安全保障、摆脱事业失败与丧失财产威胁的保障、避免职业病侵袭的保障、解除严酷的监督等;第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其中一个方面,包括获得爱与付出爱、收获自身归属感等;第四是尊重的需要,人们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得到他人的尊重等;第五是自我的实现需要,相对前几项,这是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包括个人的理想与抱负、个人潜能的发挥程度等。
马斯洛效应
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均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而其他则在低层次范围内。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那么就会寄更多希望于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马斯洛效应”,该效应主要揭示出,人们在最基础的生理需要之外,还需要得到不同方面的满足,比如声誉、赞赏、尊重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认同。
针对我们个人而言,适当地满足别人的精神需要,可以为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更多人的喜欢,那些时刻关注他人内心感受,注重维护其自尊心的人是很受欢迎的,这对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拥有好人缘是十分有帮助的。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反过来尊重你,你在满足他人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愿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应怎么对待别人”,这就是“马斯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很久以前,我国有一个姓徐的官员在杭州任职。一次,他下属的一个姓张的小吏前来拜访,这位官员以接待宾客的礼仪接待了这名小吏。当时恰巧有位书吏从门外进来,见此情景慌忙避开了。等到小吏离开,书吏才走进来询问为何要如此礼待一名小吏,他只是一个下属罢了。徐姓官员却说:“在官府内,有地位悬殊之分,而在我家里,就只有主客之分。咱们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只要清正廉洁,下属自然就会敬服,何必要用权势来压迫他们呢?要知道,尊重他们,我们自己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还令他们更加敬服我们。”书吏听完很是惭愧。
现代社会企业中,“马斯洛效应”给领导们的启示就是,要尊重员工,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对于员工而言,工作不仅仅为了拿薪水,还有很大程度是希望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得到身份和地位的认同,享受事业上的成就感。如果想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员工们的潜能和积极性,领导要给予他们的就不能仅仅是良好的培训机会和丰厚的薪资,还要对员工们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与肯定,使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
根据“马斯洛理论”我们知道,职场上有不同等级的员工,他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作为企业的普通员工,他们主要依靠自身的劳动技能获取薪资,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就相对较大,管理者可以采取提薪、晋职等激励手段以及提高福利待遇等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作为企业的精英员工,他们往往人数不多,但整体素质较高,他们追求的是以稳定的工作、较高的薪水为基础,同时还在社交、人格尊重等精神层面有相对较高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在保证他们的稳定工作、高薪的前提下,给他们以“权力”、“股份”,尽量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其获得地位与尊重,充分享受到满足感。以上是企业中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白领”阶层。此外,“金领”的学识与能力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称得上是职场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迫切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薪资、权力、股份似乎已经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了,管理者需要为他们建立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劲。
在1949年,美国商界领袖们的一次聚会上,大家都在聊着怎样追逐公司利润的问题,只有一个人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是在造就硅谷精神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卫·帕卡德,也是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发言中指出:“其实一家公司有比获得利润更崇高的责任,那就是对我们的员工负起责任,并且承认他们的尊严。”他的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成就了今天的惠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