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中的“私心与侥幸”
瑞波友李 2019-06-25
在《吕氏春秋去宥》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现实生活中银行大盗,精心设计最后落入法网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与“齐人攫金”又有多大分别呢!
企业家、管理者也需要在目标设置、制定计划时避免类似“陷阱”。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的自我修炼不外乎一个“去宥”的过程。
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
瑞波提示
摒除私心带来的侥幸。
在日常管理中有哪些私心伴随的侥幸呢?
1、2013年一家著名的白酒集团在面临“习八条”的形势,坚持“所谓的过往经验”认为这不过是“一阵风”很快就会过去,在年度预算上盲目冒进,用人急于求成,最后结局可想而知。
2、着眼当前利益,无视风险事实。
自己在设计行为时考虑到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把低概率事件当作必然;眼里、心里都是自己想要的,就没有办法看到“对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比如,某企业属于动保行业的一个制药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一直在“配方”、“药名”上做文章,由于“违规添加”造成“疗效显著”,取得了近亿元的销售额,结果在2019年成了农业部的重点监控对象。
3、要面子,想出“奇迹”。
企业高管为了“面子”而进行的“行动”,无论是对“异己”的处分还是坚决树立某个“样板市场”不计血本的投入,从面子关系到权位,把运营权利当作私利的手段,一起了私心,就会生侥幸,一有了侥幸心理,智商和逻辑能力就断崖式下跌,眼里只有“金子”,风险要么忽略,要么留给企业!
企业家就要有冒险精神,但冒险不等于作死。面对不确定性大胆竞争是冒险精神的体现;私心作怪,对红线视而不见,突破底线就是作死的节奏了。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廉贾归富”,赚大钱不要急,赚的少但赚的长远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