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书法文化

作者: 和芷雪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2:56 被阅读153次

         

    浅谈中华书法文化

          书法作为中华大地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滋哺下逐渐形成,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支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审视书法文化现象,能够深深体会到它的包容性,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自然精神、养生文化均在书法文化留下辙痕。

    一、书法与佛教

            书法与佛家相互影响,相互圆通,相得益彰,一直延续至今。从传播与发扬方面来说,一方面,书法助力佛法的传播。当时印刷技术尚未普及,佛法经文的传颂除了弟子口传,传播载体首推书法。书法家学佛礼佛和广泛参与写经,成为了佛法广传极为上乘的助力。譬如东晋王羲之书《佛遗教经》,点画凝练,结体平正,折射虔诚之心,加之其书圣地位,助推此经广泛流传。唐代柳公权书《金刚般若经》,宋代苏轼书《金刚经》、《圆觉经》等十余种……而历代民间的刻经,多出自不知名的书法高手,摩崖刻石中,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最为震撼。还有大量造像上的铭文题记,与书法关系至深,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佛家对书法的保存与弘扬意义非凡。由于纸帛易于损坏,并且经历了北魏与北周两次灭佛的浩劫,发愿石刻的僧徒愈来愈多,经唐、辽、金、元、明清,遍布各地的佛经石刻不下百万块,在保存佛教文化的同时,亦保存了书法艺术。并且历代高僧大多擅长书法,对书法艺术有很大贡献。譬如唐代高僧怀素,幼而事佛,他的书法如飞鸟出林,恣意豪迈,有空灵超俗的禅学意境,成为后世草书者的效仿对象。

            佛法与书法相通相容,正如“画禅如识西来意,书法如参空外音”。佛家禅宗的传播者与书家具有相同的参悟经历与感智境界。书家孤灯临帖静摹,徜徉在古人法帖的释读与感悟之中,纵然艰难,但每当书法技艺有所突破,每当能够参悟到书法前辈大师的意境并寻找到自身笔尖着落时,那种悟道得法的喜悦和佛教禅宗的修行者何其相似。佛徒在修行的路途中,偶尔的际遇、点滴的言谈可能引发他们契入觉悟的稍纵即逝的转机佛缘,正如书法者临帖感悟中,由积累而迸发,由含混不清到融会贯通,由刻意为之到不经意书就。在举步维艰不能自拔中,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在一瞬间幡然醒悟,悟书法艺术之精华,凝于纸上,提升书法境界。康有为曾言:“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古代文人的书法创作观或多或少受禅的精神——自性自见、我心则佛影响。禅渗人心,心空中悟书法,笔忘乎手,手忘乎身,身忘乎心,使字臻于出神入化之境地。

    二、书法与自然

            自古以来,中国人均有着追求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传统。无论儒家推崇的“上下与天地同”,还是道家的齐物论“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无论是山水园林的布局与设计、自然与建筑的相得益彰,还是古代文人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灵感与创作,都把人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它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同时形成一种无形的主观力量,推动着人们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探求自然……大自然虽不直接作用于书法创作,但却陶冶着书家的心灵,塑造书家独特的创造与艺术风貌。而书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与领悟,本于心而达天人合一,以书法线条表示自己的性灵境界与人生体悟。

            书法是自然的再现,自然是书者精神寄托。书法作为一次性挥洒的艺术,既展示了书家随心所欲和不逾规矩的技巧工力之美,也反应书家的情性、修养和审美心性。历史上很多人都悟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譬如张旭书写:关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草之实,日月星辰,雷霆霹雳,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又如徐渭书写:漠视法度,不理规则,字形忽大忽小,笔线粗细不拘,结体布局纷披缠绕,奇变百出。董其昌书写清秀平淡,娴雅空灵,超凡脱俗似的参悟使得书写在不经意处微云舒卷,清风拂袖,显现寓于天地的自然情怀;郑板桥书写大巧若拙,古朴醇厚,老道精粹,傲对仕途宦尘,回归自然本源……书法是书家情感自然流露。无论是时代的动荡、百姓的孤苦;还是君主的昏聩、世道的不公,我自写我意,不喜也不恼。或沉雄豪静,或高逸优雅,或端庄凝重,或浑穆苍古,书贵自然,自然之情之显然。

    三、书法与养生

            中国书法与养生之道相通相容。阴阳之本为中国书法和养身之道相通相容的基本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在阴阳中运动变化和发展,并把人体一切生老病死的变化归之于阴阳,所以人们自然而然通过阴阳之法了解和分析人的物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则为追求阴阳平衡,协调阴阳是养生方法的指导原则。而书法创造的过程中无不体现阴阳之道,追求阴阳平衡。蔡邕《九势》有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显现出阴阳的基调。书法家用笔书写,笔下线条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执笔松紧、笔势的收放、笔速的需疾、线条的直曲、效果的肥瘦滑涩、墨色的浓淡对比均体现书家创作过程所体现的阴阳原则。

            纵观古今,书法家与长寿似有着不解之缘。久负盛名的楷书四家颜、欧、柳、赵,其中三位年逾古稀;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寿长89岁,董其昌81岁;近现代有黄宾虹92岁,更有逾百岁者苏局仙和孙墨佛先生。有人曾向苏局仙讨教长生养身之道,他只言:“唯书画而已。”孙墨佛先生也表示:“作书临帖,端坐凝神,百念不生,呼吸匀称,犹如气功之人静,摒气呼吸,出入丹田,新陈代谢。”中医学有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而书法可调节心态,使得情绪稳定:暴怒之时,能抑制肝火,心平气和;过思之时,可转移情绪,宁神定志;忧伤之时,能散胸中郁气,精神愉悦……另外,书法能够陶冶情操,给人美的享受,书写时的快感、创作时的欢愉能够促进大脑分泌良性物质,增强人的免疫力。与此同时,书法促进形体统一。动以养形,书法使人的指、腰、臂、背、腿、肩得到合理运动,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达到修形与养生的目的。

            书法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它以丰富的面貌和艺术魅力,忠实地向世界传递着民族性格和家国情思,为书写中华文明、书写中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与发展中华书法文化,为它不断注入新活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华书法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ar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