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柏拉图:精神之恋(三)理念和整体

柏拉图:精神之恋(三)理念和整体

作者: 惠风畅叙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10:05 被阅读0次

对柏拉图并没有在逻辑上对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作绝对区分,也没有宣称理念和理念之间像天上星星那样互相孤立。理念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体。

在《理想国》对话中提到被称为正义的各种意见和行为。但在柏拉图看来,这些不同的现象和影像(images)之所以都能被称为正义,一定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一个理念,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正义的理念。一方面,指向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因为这三者的和谐才构成正义;另一方面指向善的理念。

理念和理念之间就是这样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无法获得对单一理念的真知。洞见理念就是洞见它们之间的联系,洞见理念的整体。说得过分一点,真知就是关于“一切”的知识。但是对整体的这种洞见,对所有理念内在关系的洞见,我们可以说善的理念(大写的一的理念)不是代表诸多理念中的一个,而是代表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本身。这种关系恰好是实在的基础,是支撑我们感官所揭示的具体现象的基本样式。这一不断超越的整体论或辩证法,被看作柏拉图哲学的核心。

柏拉图提出三个比喻来阐明理念论,这三个比喻是:“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穴囚徒之喻”。

太阳之喻象征太阳可以比作善的理念:太阳对可感世界的关系,就好比善的理念对可知世界的关系。太阳,如同善的理念一样,在它的世界中是至高无上的。如同太阳给予光明一样,善的理念给予真理。同样,如同眼睛是我们看见太阳的感官,理性赋予了我们洞见善的理念的能力。但是眼睛,或是看见的能力,并不等同于太阳,就如理性不等于善的理念一样。太阳使万物包括它自己为我们所见,同样,善的理念也使所有理念包括它自己为我们的理性所理解。此外,善的理念不仅是我们理解的前提,也是其他理念存在的前提——就如太阳不仅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前提,而且也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一样。

线段之喻象征我们的认识能力分不同的层次。首先我们区分对可感事物的知识和对可知事物的知识。但在对可感事物的知识中,我们又区分了猜测和信念,相应地,在可知事物的知识中,也可区分仔细推理和洞见。就是说我们在可感知识的领域区分了猜测和信念,相应地在理念世界的知识领域中区分了仔细推理和洞见。

洞穴囚徒之喻也想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见之间的关系。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洞口,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把火,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边运送到那边,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上投射移动的影子。囚徒认为这些移动的影子就是实在。如果有个囚徒获得自由,能转身看见投射出这些影子的物体时,他才发现他以前认为实在的东西只不过是真实物体的影像。如果这个囚徒进而再走出洞穴,朝向日光,瞥见太阳的话,那他会大为震惊,当他回到洞穴去告诉其他人他所看见的东西,只能看到洞壁上移动影子的其他囚徒却不相信他的话。这个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主要观点。

与线段之喻联系起来看,洞穴囚徒之喻说明我们如何能在知识等级中,从猜测上升到洞见——从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最后看见太阳自身。因此柏拉图的理念是关于存在的理论,也是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可感事物和我们的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

理念的知识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身完美不变。但是通过反思我们的感觉经验和语言表述,我们可以触及这一客观知识,因为理念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表达和感知事物的“背后”。例如,正义行为的理念存在于各种善行和各种正义行为观的“背后”。所以我们能从现实可感的各种不完美的圆的背后认识到圆的理念;也能从对正义行为的各种表述背后认识到正义行为的理念。因此对我们日常语言的概念分析不只是语言学上的:对我们共同的日常语言的概念分析引导我们去洞见理念。此外,作为获得可感世界知识的前提条件,概念和可感事物之间是相通的,因为概念和可感事物有共同的理念来源。因此,是理念使我们获得了对可感现象的哪怕是不完美的知识。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考察人在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地位来说,柏拉图提出一个个体灵魂如何与理念发生接触的哲学问题,有前世和来生,灵魂,真正的人,在人的肉体出生前就存在,在肉体消亡后也依然存在。人既是理念世界的产物,也是感知世界的产物:人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感知世界。因此,既有灵魂又有肉体的人就栖居在这两个世界中。

柏拉图认为,人的真实部分在于灵魂。我们所说的生活是指灵魂化身为肉体而存在的时期。从这个意义说,灵魂“跳水”进入感知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出生。它以肉体形式呈现,但一段时间后它又从肉体中释放出来回到理念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死亡。灵魂在“水下”的时间就是所谓的生活。

柏拉图的知识论建立在人类观基础上:在人的前世,灵魂居住在理念世界,它能直接看到理念。但是,当灵魂以肉体形式呈现时(出生),它就忘记了先前所知的一切。但是在生活过程中,它又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东西。看见现实中不完美的圆能唤醒早期它对圆的理念的洞见。因此,所有的学习,从生到死,都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当我们看见感知世界中不完美和易消失的圆时,就会回忆起圆的理念。学习就是重新发现,重新认出藏在可感事物“背后”的理念。

但这种再认识并不容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回忆起可变的感知事物背后的理念。许多人都陷于认识论的黑暗中。他们无法冲破未经证实的意见和表面的感觉经验,无法到达真实的知识。在这一尘世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察觉到可感现象背后的理念。

柏拉图是个悲观论者,他认为对理念的清晰洞见需要良好的才能和艰苦的训练:只有经过挑选的少数人才能接近真理。

相关文章

  • 追溯柏拉图的爱情观——哲学笔记014

    很多人理解的“柏拉图爱情”是无性的纯洁精神之恋。追根溯源,看过柏拉图所著的《会饮篇》才发现并非如此,甚至颠覆三观。...

  • 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三)柏拉图之理念论 柏拉图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

  • 我愿做“洞穴的隐喻”中那个看见太阳的囚徒——《教育的哲学基础

    苏格拉底无疑是理念论的开山鼻祖。他的门徒柏拉图则是理念论的创立者。柏拉图是一个追求精神完美的人。他认为,“人们应该...

  • 柏拉图之恋

    柏拉图之恋(小说) 肉身以人的模样在风中行走 灵魂以鱼的姿态在梦中游弋 上帝给予过我们翅膀 光阴又将它轻轻折断 而...

  • 柏拉图之恋

    一天的热闹已经结束 卸掉蒙娜丽莎般迷人的微笑 和另一个有趣的灵魂一起惆怅 秋夜 冷风吹进我心里 不怕外面渐来...

  • 柏拉图之恋

    柏拉图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男人,也是最悲情最温柔的男人。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

  • 柏拉图之恋

    今天突然想到在思修课上听到对爱情的理解和定义了,私以为比咱们网上冲浪时候看到的情感文章更通透。 老师温柔地讲,我们...

  • 柏拉图之恋

    那一年,世轩29岁,梦瑶27岁,两位大龄青年都还没结婚,双方的父母和亲友都替他们着急。世轩的表姑和梦瑶的姨妈早年在...

  • 谁说柏拉图式爱情就不需要性

    作者:戴阿强 关于柏拉图,相信很多都知道柏拉图之恋。很多人都说柏拉图之恋是没有sex的就算是两人盖着被子也纯聊天精...

  • 2022-09-13 日记不写内心以外的世界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分为关注精神、理念的柏拉图派和关注具体生活现象的亚里士多德派,那我一定是柏拉图派。我的日记几乎全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柏拉图:精神之恋(三)理念和整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cg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