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072天分享 本周第0次约练 总约练第688次 咨541、观110、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往往和患者的早期经历有关。其中一种可能是,如果一个婴儿一出生就有一个冷漠的母亲,婴儿得不到爱抚,情感上不被满足,孩子在三岁内只有一种策略来回应母亲的冷漠,他们可能变得不那么哭闹,比较乖巧,导致建立一种早熟而脆弱的自主感,这种自主感会感受到自己全能的幻想,用自恋隔离外界的无回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孤岛,成年之后用过度补偿的方式寻求关注和回应。
因为婴幼儿时期体验不到被关注,所以一辈子都需要外界满足自恋:我很可爱,我很招人喜欢,我很完美,我很有能力。所有进入他的世界的人都要去时时刻刻满足这种自恋。
第一个案例里的母亲应该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崩溃和痛苦,但是这个时候,她不是优先感受孩子的感受,在她的世界里,不是当事人女孩需要婚姻,而是作为“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应该在这个年纪过上她理解的正常生活。这位自恋型人格的母亲感受不到一个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女孩,感受到的只有她生命的延展、她自恋的满足。
对“我”的自恋,对“我的东西”的控制,没有“你”“你们”“他们”,她的配偶、子女,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她人生里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想要成为的样子。
第二个案例里的男士,满口都在强调自己的优秀和完美,没有一个字的反思,都是攻击向外,强调伴侣方的过错,好像世界欠他一份爱情。
自恋型人格其实不会自私,他们恰恰会在关系中去付出,但是这种付出不是为了对方的需求,而是满足自己的道德感和表现欲。
“你看,我对你这么好。”“我为你付出这么多。”“这世上有谁比我好?”
这容易让人误会,可是往下细究,这种付出往往带有隐性成本。
“你,既然得到了,那接下来,配合我的自恋吧。”
这种自恋型人格的人需要周围人的高度关注、高度配合、高度满足。他们前期的付出等于预购了一个舞台、一个配角演员、一厅的观众,而他是主演。他必须拥有最多的戏份、最多的话语、最多的支配权,而舞台、配角、观众要乖乖陪着他,其他人尽量少发言或者不发言,看他表演,并随时回应满足他。
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人的爱情往往不需要两个人,只需要一个人,他自己贯穿始终,伴侣必须是崇拜、仰视他的人。
自恋型人格的伴侣,是没有任何话语权、表达权和意愿的,她/他在情感关系中是满足对方存在感的一个人偶。人偶需要什么权利,人偶只需要好好成为“我的”伴侣啊。
没有人会长久忍受这样的关系,哪怕得到了物质,任何人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情感的回应。
于是最后,自恋型人格要么逼疯一个人,要么赶走所有人。
如果是父母,拥有孝道的权威,他们可能会逼疯孩子;
如果是成年人,自恋的扩张赶走了所有人,因为没有人想成为一个人偶。冷眼看这世间,有多少孩子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恋而生,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爱情满足自己的自恋。
送孩子去学钢琴,是真的为孩子培养艺术细胞,还是因为自己年少时没有学钢琴有遗憾,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
找一个优秀的伴侣,是真心爱慕这个人,还是这样的伴侣能衬托自己的魅力,显示自己的能力?
“我是为你好”,是真的为对方好,还是这样行为表现的伴侣和子女能更好满足你理想人生的自恋?
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生活中的爱人、家人真实的模样?又有多少人能明白这些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和设想而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意志,有尊严,有自由,有优点,有缺点,有人性的闪光和缺憾。
我们这里要更正一下爱的定义。
爱是什么?爱首先是接纳,看到别人,接纳真实的个体;其次是助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想要的人生配置。
爱不是活在自恋中,也不是让他人服务于你的人生。
跳出自恋,看到世界,看到他人,最后看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