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所以强调积极主动,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成功,而是勇敢地做自己:独立思考,想清楚做事的目的,找到自己独特的使命。”
01
—
有个脱口秀节目把“勇敢地做自己”带火了,今天我也想蹭个热度,来说说我当下的一些感受。
首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我自己:
在工作中,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我需要组织团队创造出有用的产品,打动客户,让客户为之买单。
在生活中,我是一名家庭成员,我需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家庭,让家人过得快乐、富足。
在社群中,我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我需要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以亲身的感悟,让读者产生共鸣。
也正是这些,别人眼中的“我”,很有可能接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我所扮演的这些“角色”。
比如,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更像公司流程架构中的一种”规则“。
为了生存,我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虽然有时候某些事情不是出于我的本意,但为了保证工作的协同与效率,我还得按“规则”办事。
以小推大,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角色化”的,
我们以为的他,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他,他今天对我们这么说、这么做,或许是完全基于角色化的考量,而非他真正的本意。
02
—
而且,人被角色化的过程,就是被管理与教育的过程。
因为角色背后隐藏的是边界与规则: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角色早就给你规定了一切,你无需思考,只需按规则办事。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
因为边界与规则,会让你的行为具有确定性,但也因为边界与规则,会让你的行为变得机械而死板,甚至某些角色还会“俘获”你,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
就比如说,父母希望我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 或者考公务员,或者去当一名老师,甚至在婚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都帮我做了规划。
还比如说,社会的舆论总是在无形地告诫我,要获得更高的职位、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样便意味着自己能够收获更高的薪水,享有更大的权力,这样自己在社会上就更有面子。
然后,我都照着去做了。但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这样能带来快乐吗?”
“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它能带来长远意义吗?”
这样的人生其实处于一个低层次的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乐趣,没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可能也没有属于自我的未来。
03
—
所以,最近我一直在重复这种逻辑: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的目的是不可复制的,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这才是真正地做自己。
我试着用这样一个比方来说明。
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成功解决了发展初期的问题之后,一定会在战略方面下功夫:
比如,描述未来的愿景,明确使命与价值观;比如,统一目标,倡导“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理念;
如果我把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得在想清楚目的与意义上多花时间。
虽然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靠痛点驱动,但这一定不是全部。
最终让我能勇敢地做自己的,一定不是那些让恐惧消失的痛点问题,更是那些让我充满热情、不知疲惫、魂牵梦绕的独特使命。
04
—
以上的这些总结,也可以让我想清楚,我为什么要推崇强者思维了。因为如果自己的思维模式一直停留在“模仿、跟从”的初级阶段,那么当自己越来越适应过去的圈子、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随波逐流的思维方式后,就很难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而且,很容易就陷入“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久而久之,不只是能力会随之减弱,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会随之消失。
最终,我就成了个弱者,只能听任命运摆布了。所以,我之所以强调积极主动,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成功,而是勇敢地做自己:独立思考,想清楚做事的目的,找到自己独特的使命。并且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勇敢的尝试,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将来有更多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