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焦虑,我们的应对方法好像少得可怜。
看电视、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把情绪发泄给家人、朋友
但这些方法只会让你越来越紧张。
当你焦虑的时候,如果有人说:「喝口水,冷静一下」或者「深呼吸,放松一点」。
别着急反驳或不屑,这反倒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是对人类身心机制的秘密的破译。
我们曾多次提及,深呼吸的原理是通过腹式呼吸来兴奋副交感神经。
那喝水呢,真的能帮助我们重拾轻松心情吗?
营养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充分证明:饮水对焦虑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几年前,澳大利亚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综述,表明了饮水的焦虑相关的三个证据。
证据一:缺水会增加负面情绪
研究人员首先诱发参与者轻度脱水,随后参与者紧张、焦虑和疲劳的报告增加,还出现了愤怒、敌意、困惑、紧张和疲劳等负面情绪。
证据二:每天五杯水以上,焦虑、抑郁的风险更低。
每天喝少于两杯水的人患焦虑、抑郁风险会增加一倍。
但研究表明:饮水仅针对焦虑有缓解作用,或者说对抑郁的影响不太明显。(可能是因为焦虑与抑郁经常互相影响)
含有电解质的水(牛奶、果汁、功能饮料等)焦虑缓解效果比纯净水更好。不过这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因为参与者也注意到了饮品的变化。
证据三:儿童脱水焦虑表现明显。
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脱水导致的焦虑和睡眠质量下降,会增加患情绪障碍的风险。
我们可以尝试从基础的生物学的角度,对「身心一体」作出假设性分析——
一方面:
脑部的75%都由水组成,水资源匮乏会降低情绪感知、认知思维能力。
如果从细胞的视角来看,缺水状态就是对生存的威胁,从而导致焦虑状态。
另一方面:
5-羟色胺是影响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但脱水过程中,5-羟色胺的生产就会遇到障碍。
半升的脱水就可能会增加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这可能会导致包括焦虑在内的一系列精神障碍。
这一系列假设和证据都佐证了我们多次强调的身心一体——身体状态和身体情绪往往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当然了,我们也要知道,令焦虑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在焦虑症患者身上,某独立的事情一般不足以构成一个应激源。
焦虑症患者往往需要更全面的改善与治疗,多管齐下缓解症状,仅依靠喝够水这一件事不太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正念并不让人陌生,其理论机制来源于三轴模型:目的(I)、注意(A)、态度(A)。(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很多人都听过正念,但总是缺少实践的机会。
其实,它的发展和体系看似深邃,操作却十分简单。
即便是喝水这一件小事,我们也能够在正念的方式下完成。
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喝水),将注意力(体会水对你嘴唇、喉咙、身体的影响)放在此时此刻身心内外的各种体验上来,以开放的、好奇的心态(感受水给你带来的变化,如:身心变舒畅、变轻盈),不管发生什么,都客观地、如实地接纳。
你可以参照下面的方式进行正念喝水:
当你觉察到自身的焦虑,想要去喝杯水的时候。
首先平静自己的呼吸,使其有一个稳定的节奏。然后给自己倒一杯水。
感受动作:
伸出你的右手,握住杯子,感受杯子的温度是什么样的?
感受杯子的纹理和材质是什么样的?
感受水流:
有意识地去感受嘴唇与杯子接触的感受,去品味每一口咽入的水的感受。
水是否滋润了你的口腔?
它是怎样流淌过你的喉咙?
它进入你的身体后去向了哪里?
感受过程:
就是这样,喝完第一口之后,拿起杯子喝第二口、第三口.....
体会自己喝了几口?
然后,慢慢地放下杯子,你的手,离开了杯子后,是否还有一些感觉,停留在你的手上?
你的身体,你的喉咙,是否留有水流淌过的感觉呢?
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慢,大概是十几秒的时间,重点是你能够沉下心去感受。
做完这一切之后,你会惊喜的发现,自己最初的焦虑和紧张似乎被扔在了身体的其他角落。
当然,你不需要每一次喝水都是这样的状态,只是在想要调节的时候,把正念带到喝水上。
正念不只可以用来喝水,更可以被当作一种生活理念践行。
吃饭的时候,放下手机,专注于夹菜的动作和食物的味道
跑步的时候,感受四肢的变化和呼吸的起伏
洗漱的时候,觉察水的流动和身体的舒畅
当你能够正念生活,那些琐碎的焦虑和烦恼就再也无法影响到你的心情了。
心理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时候,正念减压疗法也是常用、实用的技术。
基础的理念和上文所述相近,所需要的只是一定的「疗程」:
正念减压疗法的优势在于,经过规范训练后即可自行练习,整个过程不依赖临床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的指导,方便实施,且对大多数人群均可受用。
正念可以起作用的几个重点:
觉察:更好地感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这需要你调动一定的注意力去主动关注,避免被其他的东西或念头吸引,正念应该是「沉浸式的体验」。
全然接受: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而不简单的做出判断或改变。你不需要去区分好坏、正负、安全与否,这些都会消耗你的认知资源。
选择:在心平气和的觉察和接受的状态下,再动用理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为什么现代人应对焦虑的方法常常捉襟见肘?
因为「忍耐」和「等待」是多数人惯性的行为模式。
但如果你过度压抑和被动,时间就不能治愈一切,TA可能会让你的焦虑日益蔓延,影响到生活和睡眠,当这种影响超过两周,就有演化为焦虑症的风险。
更多时候,我们需要主动出击,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和接纳情绪。
在当下,在此时此刻就行动起来,喝一杯「正念之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