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书到今生读已迟》谈到袁枚和毛俟园,意犹未尽。袁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对他评价不高,无非是为官徇私还有生活风流。风流是肯定的,他有很多女弟子,徇私枉法查无实据。道学之士通过他的诗文考证出他有龙阳之癖,则是诽谤之语,至于他不擅酒就是品流低下、境界缺乏更是不经之谈,而对食单和文字雅俗的看法见仁见智,在此不论,还是聊聊他的奇闻轶事,《随园诗话》卷十三之七十九记载了一则趣事:
蒋戟门观察招饮,珍馐罗列,忽问余:“曾吃我手制豆腐乎?”曰:“未也。”公即着犊鼻裙,亲赴厨下。良久擎出,果一切盘餐尽废。因求公赐烹饪法。公命向上三揖;如其言,始口授方。归家试作,宾客咸夸。毛俟园广文调余云:“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祈尤似易牙调。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三折腰。”
蒋姓官员设宴,菜品丰盛,席间问袁枚吃过他做的豆腐否,袁枚表示没有,于是蒋公系上短围裙,亲自下厨,端上豆腐品尝后其它一切菜肴都废了,袁枚求烹饪方法。蒋公说作三揖可告知,袁枚立即三揖,得到秘方后归家试做,宾客皆夸。
毛俟园知悉作诗调侃袁枚,诗中“郇令庖”指唐代韦陟家厨房。韦陟袭父郇国公。据《新唐书•韦陟传》载:
穷治馔羞,择膏腴地艺谷麦,以鸟羽择米,每食视庖中所弃,其直犹不减万钱,宴公侯家,虽极水陆,曾不下箸。
大意是对于饭菜用极心思,选择肥沃土地种植谷麦,用鸟羽挑选米。每次吃完饭,厨房里所扔掉的食物,价值不少于万钱。如果在公卿诸侯家聚宴,即使山珍海味俱全,韦陟也不动筷。
易牙是齐桓公宠臣,擅调百味,精通烹饪,被厨师奉为祖师。齐桓公戏言未曾尝过人肉,易牙把自己儿子烹了献上。后易牙叛乱,堵塞宫门,困住齐桓公,一代霸主活活饿死。
解组意为辞官,陶元亮即陶渊明,此喻袁枚。
那么诗中的“黎祈”何意?
其实黎祈、黎祁、犁祁、来其均是古时豆腐的别称。
陆游《邻曲》:“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自注:“蜀人名豆腐曰黎祁”;
陆游《山庖》:“新舂䆉稏滑如珠,旋压犁祁软胜酥”;
马廷鸾《谢毛子文见寿》:“苜宿黎祁汤饼供,一浇眊矂强持盃”;
元代虞集《豆腐三德赞》并序:“乡语谓豆腐为来其。”
《辞通》与《尔雅正义》都说古读来黎同音。上古三十韵部“黎”属“脂”部,“来”属“之”部。
《诗•邶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素问》: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
《诗•小雅》: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荀子•赋篇》: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
此“来”与“黎”均音同或近。
为什么把豆腐叫做黎祈呢?豆腐的发明权也有争议,有说孙膑的,有说关羽的,有说乐毅的,有说淮南王刘安的,我看孙膑制造的象豆浆。淮南王令八人炼丹却炼出了豆腐,八公中胆大的一位尝了一口连呼:“离奇!离奇!”,人说这是对美味的惊叹,但我觉得究竟是味觉还是视觉的震撼真的不得而知,感觉一定很吊诡。当然只是传说,汉代时“离奇”还没有现代的意义,用谐音来解释是现代人的望文生义。
下图为1959年考古发现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壁画摹本,有专家认为描绘的是制作豆腐的景象淮南子因此也是豆腐的别称之一,而淮南王的都邑寿春(今安徽寿县)也成为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袁枚是文人也是美食家,除了《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等著作外还著有《随园食单》,详细记录了326种菜肴,当然包括三揖后得到的蒋侍郎豆腐做法:
豆腐两面去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用猪油熬清烟起才下豆腐,略洒盐花一撮,翻身后,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虾米一百二十个;如无大虾米,用小虾米三百个;先将虾米滚泡一个时辰,秋油一小杯,再滚一回,加糖一提,再滚一回,用细葱半寸许长,一百二十段,缓缓起锅。
书中还介绍了豆腐的其它各种烹饪法:
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程立万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
其中,张恺,苏州人,宫廷画家;王太守,王孟亭,时任扬州太守。康熙赐方予徐健庵尚书,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还讹了他一千两银。太守的祖父为尚书的门生,故得之,可见王太守八宝豆腐为御品;程立万,扬州盐商。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述了程立万豆腐的美味及无方的遗憾:
乾隆廿三年,同金寿门在扬州程立万家食煎豆腐,精绝无双。其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蛼螫鲜味。然盘中并无蛼螫及他杂物也。次日告查宣门,查曰:“我能之!我当特请。”已而,同杭堇浦同食于查家,则上箸大笑;乃纯是鸡、雀脑为之,并非真豆腐,肥腻难耐矣。其费十倍于程,而味远不及也。惜其时余以妹丧急归,不及向程求方。程逾年亡。至今悔之。仍存其名,以俟再访。
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