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平台进入大爆炸式的发展阶段,得到、在点一行等各大APP顺时崛起,带动了知识付费“战国时代”的来临!
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从此进入知识焦虑新时代,各路大佬牛人纷纷进入知识付费领域闯荡江湖,开发出眼花缭乱的付费课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下单收藏,唯恐因为自己的某种无知,导致了自己过不好这一生!
仔细翻看一下网上的付费课程,会发现大多是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高效工作、投资理财、思维开发的;关于如何利用写作、读书、声音、视频抓取流量变现的……
可没有人记得二八定律的真相:任何一种学习课程最终也只能有20%的人能够获益,这是因为恰好所选的课程最终能够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无缝对接,有了名师指路,自己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得更快!
那么是不是说这些课程没有太多的含金量呢?不是的!我也上过很多网课,最后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道理或者方法论都是别人的经验总结,而人家花了十来年甚至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到你这里真不是听完所讲的课程就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的!
因为我幡然醒悟后才明白:你不知道别人呈现出来的知识或者方法论背后的逻辑体系,也不知道别人打造课程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过程。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捷径可走,别人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比你更加勤奋、更加努力而已!
就像Scott Young在他的《如何高效学习》里面说的那样: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足足花了两年。看似简单的东西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内化后为你所用!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这世界上99%的人都是靠时间学习和做事的,只有1%的人是靠头脑学习和工作的。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靠头脑深度思考的,平常头脑里经常带着自己的问题;而前者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思考,事情一做完就浅尝辄止。日积月累之后,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背后就在于真正有用的知识是立体的,是经过自己重新构建的。
很多孩子上到高中后学习异常煎熬,比如他们学到高二的知识时,高一的还没有完全消化,高三的还没学,所有在老师上课听讲的知识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而真正有用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理解融合的:学高二的内容时,就把高一的内容和高二的内容加以整合,然后学到高三的内容,再和高一和高二的内容继续进行整合,这样就能形成自己重构的知识体系,不但忘不了,而且学得轻松透彻,那考试的结果也就不可能太差。
那这样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把别人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惑了我好久。
有一段时间只要我看到某个大佬推出了新的课程,我就会特别焦虑,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为什么他们可以不断地更新迭代新的课程体系?而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却依然在原地踏步不前?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去学哲学,有一天看到朱清时说的这么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杨振宁也说过类似的话:“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那一刻,我突然受到了某种触动,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所有大佬的课程体系背后,也存在某种本质上的属性逻辑呢?如果我能找到他们的源头所在,那么是不是对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会有更大的帮助呢?
于是我开始停下所有的付费课程,回头重新去研究怎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怎么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系统。在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走了很多弯路。
有句老话说得好: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儿!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道理早已存在,而且经过了前人的实践检验,是可信可靠的。只要你能抓住其中的核心内容或者底层逻辑,其实有很多课程是没必要再去学的。
比如《穷查理宝典》、《认知天性》就是这样的经典,你会发现成甲、李笑来等大佬的很多讲座都是围绕着这类经典书做的论述;或者只是就这类书的某个点进行展开讲解。
比如思维模式、系统思维、复利效应等这些名词都出现在大佬们的课程里,可它们的根源出自哪儿?查理·芒格写下的《穷查理宝典》!如果你能吃透他在书中传达的核心理念如多元思维模型,那么有很多课程就真的无需花钱买单了。
所以当我悟到这一点时,我再也不要焦虑不安了。我看书的速度更慢,一本《认知天性》可以啃上半年,最后发现它其实就两个核心概念:检索练习和心智模型!
弄清这一点之后,我又花了很多时间去摸索,力求真正掌握这两个概念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虽然整个过程非常卡顿,但我从中走出来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所以现在我不再为知识焦虑去买单,与其花无谓的时间去收下一堆堆碎片化的知识,不如下功夫读透经典,打造好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话,我想我就是比别人知道得少一点,依然可以愉快地过好这一生吧!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