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410465/f16bc7e376aa929f.jpg)
昨晚聆听了四中赵俊丽老师课题组的课题之路,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分享的氛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团结和谐的团队更具人气,“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山积石则崇,人集友则兴。”参与老师的深度参与,使得此次教研活动更有生气。
工作中就要像要像俊丽课题组一样,要做个有心人,从工作中不断的找寻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觉。正向俊丽老师所说:课题研究离不开两大方面的支撑,一是理论的支撑,二是实践活动的支撑。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对研究的问题去寻找理论依据,这对于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教授专家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每天都有着具体的教学常规任务的一线教师来说,是需要有额外的精力付出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认真撰写比较具体的课题计划开始,到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再到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以及及时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等,研究的实践活动让教师真正进入一个问诊探方,寻金探宝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教师的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石老师的发言,让我深有感触:课题研究的过程会让教师养成科学的工作精神,严密的工作作风。他们课题组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在这一系列“记录”的过程中,和把“珍珠”穿线连接成美丽的项链的时候,绝不是机械性的工作。从制定方案开始,就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考,从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从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获取,到数据与资料的整理分析,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更需要有科学严密的态度。要求教师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去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关注好每一个细节。不能凭想当然出数据做统计。要把这样的过程真正当做一个科学探索,摈弃功利思想,一心一意做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工作,坚持下来,对于教师养成良好的研究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很有帮助的。
听完分享,感觉自己是还是个井底之蛙。如何改变呢?那就不断学习,要明白学习之路可能漫长,但再长的路,也需要一步步地用脚丈量,其实,路上风景最美。“引万道清泉,浇时代花朵”。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我们拥有的不应是死水一桶,而应该是一眼清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泉水”从何而来?那就是不断读书,不断学习。那就是阅读、记录每一点知识、聆听每一次教诲、吸纳每一种思想、分享每一点收获,点滴积累,大胆实践,用心反思,不满足于自己的小进步,不囿于自己那点小小的经验,始终记得“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样,潺潺的流水就会源源不断,常流常新。
教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的。教师成长了、幸福了,我们的学生也就成长了、幸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