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恰逢一个班主任同事在吐槽自己班里的一位学生因为失恋躲在厕所喝酒了,而且喝醉了。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第一次喝酒吗?他失恋了,为什么选择喝酒来发泄?
在我看来,作为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亲眼所见的“现象”、“行为”,而没有去探寻导致这些“现象”、“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会让我们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忙了一气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学生还是那个学生,我们做的都成了无用功。这是很悲凉的结局,换谁都不喜欢,但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这种悲凉。所以,我们要去追问现象与行为背后的原因 ,然后根据导致问题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方式——对症下药!
回到今天的事来。同事在吐槽的时候,我追问了她我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同事似乎没有明白我的意图。在她看来,问题她已经弄明白了: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家人对孩子宠溺,所以孩子就是这个样子了。那我想问的是:我们弄清楚原因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我们想要解决问题呀,不然,为什么要知道原因?那么,根据我们知道的原因,我们应该或可以怎么办?
我想,要想改变一个孩子,必须弄清楚孩子的生存处境——家庭氛围、家长的价值观、家长的行为方式,一定要很清晰的掌握,否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打水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弄清孩子的生存处境之后,再弄清造成孩子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家庭教育的那一环出了问题?如果是父母的某种行为方式影响到了孩子,那么我们就必须且要坚定地要求家长改变,不然,孩子的教育就无从谈起。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抓住关键矛盾,千万不要被父母的“表面功夫”迷惑了。生活中一定是有那样的父母的——在老师面前说的是一套,背地里又是另外一套。就比如今天这个同事说的当时孩子的家长“很配合”,我就有疑问了,一个真正很配合的家长,应该是一个明白教育的意义的家长,是具有是非判断的家长,那为什么把孩子养成了这样?这是不是值得探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