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某宝上买个东西需要退货,但找不到快递哥联系方式,此时,一同事告知,快使用"哥来了",谁用谁知道。
正题
打开产品,惊叹,这不就是滴滴打车物流版吗?于是乎一个有趣的话题浮上脑海,怎样的产品业务可以直接照搬到其他领域,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才能不产生排斥反应?并且保证这个产品能够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看滴滴打车的特点,解决的是打车难问题,基于地理位置,给司机带来的好处是高效接单。应用场景高频,碎片,出门必备工具之一,未来模式将垄断关于出行的一切。
反观哥来了,解决的是用户与物流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场景变化较小,你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家里,寄件受众基本是朋友或者淘宝店家。相对来说,物流服务区域基于本地片区。否则很难保证时效性,但究竟这种模式的迁移是否合适是否有潜力呢?我们不妨从各个角度横向测评2款产品。
(一)价值主张
滴滴的价值主张是便利出行,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确实这是刚需,在各地,特别是部分二线城市不规范打车现象十分严重,在夜晚或郊区,打车都不易,甚至出现乱叫价,拒载等问题,但出行又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因此从这点出发,价值主张靠谱,并根据场景衍生出的顺风车等服务反响热烈。
哥来了价值主张解决寄快递难的需求(为啥难?主要是无法获取快递哥信息,因此本质是信息获取平台),一般情况下,典型的场景就是在寄东西之前不断询问周围的同事或家人快递哥信息,确实也算是痛点,但由于考虑到大部分人寄东西频率并不算多,而且许多常寄东西的人一定知道快递哥的信息,使得该场景很难立足。
(二)目标人群
滴滴的目标人群基本定位于都市白领,出行频次高,生活品质也较高,而哥来了目标人群本人猜测也是都市白领,但众所周知,都市白领要寄东西的核心场景就一个,退货!并不多见。
(三)资源
滴滴打车的核心资源还是移动互联网优势,利用共享经济的观念将滴滴打车做起来并且不断烧钱养成用户习惯,再加上背景雄厚及快的的强强联合,在业界的口碑极好
哥来了刚起步,团队大部分还是外包完成,从福州发家,意在先将该模式打磨清晰,再拿钱复制全国,在人才储备上显然没有滴滴雄厚,纯草根,但有这样的勇气和精神还是十分可嘉的。
(四)核心业务
滴滴打车的核心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打车,各种各样的打车场景,今后若是与物流打通,即可成为庞大的物流体系,可谓可拓展性强,他再次证明了自己为什么而存在而不是自己做什么的观念
哥来了目测未来可拓展性较差,往快递行业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否想过该行业有可能被新鲜行业颠覆?现如今创业有价值的不是优化领域而是颠覆领域。但如果未来结合送餐、送花等同城送服务,想必在本地也可以玩出些花样。
(五)产品体验
最后我们来说说产品体验,我始终坚信,产品体验一定是围绕场景来做的,打车的场景是基于本地定位开展的打车信息分发,而这样一来地图周围车辆动态变化状况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键输入目的地的操作十分便利。当然,若是能够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显示出发地,直接进行目的地操作,想必体验更加,因为大部分用户是在原地打车的,若是提前叫车情况再调整出发地不迟。
而哥来了同样模仿滴滴将首页显示整页地图,个人认为这是不好的体验,首先快递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其次,也不是一对一的服务,而是一对多的,需要的时间更长,若是从头盯到尾不现实,因此留下常用联系快递哥及随意的分发即可满足需求,此时若是增加个吸引注意力的小游戏或直接引导退出app 等待,效果会更好些。
哥来了在发布需求后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及发货信息,但是现实是等到快递哥真的来了,还需要重新填写一遍信息,这是很不好的体验,o2o归根到底是做服务,因此打磨这些小细节积少成多,用户体验自然会有所提升。
最后的最后,个人认为可以做模式迁移的要素必须满足以下几点(1)可拓展性都很强,毕竟照猫画虎最后还是要自己成长(2)业务边界清晰,如上述案例,若是滴滴打车要拓展快递业务就直接覆盖了这个领域,这样反向证明哥来了做的太小了些
(3)使用频次要在同一个节奏上(4)目标人群特性接近(5)不要依样画葫芦!不要依样画葫芦!不要依样画葫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