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沂茗
看这部影片之前,刷到一个张艺谋关于此片的专访,印象颇深的一句话,是其被问道,关于这部电影有什么期待,张导谦逊道:不赔就行。
我认为,只拍出沉淀在自己脑海中已久的,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不去迎合主流或观众的口味的艺术片,一般电影票房……都很惨。
但票房不好,不一定代表影片不好,不是么?有几大亮点真的不容错过~
*一*
亮点一:画风唯美典雅,细节巧妙《影》:真正的艺术片一定会有这样的魅力
说到《影》,这个概念一直存于张导的脑海里,他想拍出一部关于替身的片子,在浓墨重彩的历史战场上,替身虽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却是主人公攸关生死的转折。
看到影片后,被其磅礴大气的画面所震撼,水墨色彩为主调,有江南温婉的阴雨绵绵,又有战场萧索的大气凛然,带有一种清冷又有一种热血。
如此冲突的感受,在画面上相得益彰,并不突兀。如果注重于故事的内容,那么看下来会愈加枯燥无味,内心毫无波澜,已经预知到故事的结局;但如果注重于形式上细节的表现,隐藏的惊喜一步步揭开,不论视觉感知又或内心情感都会受到震撼。
从其艺术表现手法看,每一帧都是唯美典雅的古风画面,阴阳两极的八卦阵似诉说着不可更改的命运,黑白光影的画面捕捉出人性善恶的变幻。国家的生死存亡,则缩影为个人的生死,善恶,权谋的之间的角逐。
结局来看,也是一波三折,明明知道正义的“替身”会战胜邪恶的“真身”,但依旧为“下棋人”变成“棋中人”的转变感到悲哀,各个运筹帷幄,隐匿于风平浪静的朝堂之间,最终都是生于光明,死于黑暗。
*二*
亮点二: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历史氛围浓厚《影》:真正的艺术片一定会有这样的魅力
《影》这部片还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美学当中,影中水墨丹青的运用,似一副活的墨染山水图,再者是一抹血色的出现,增添一种悲剧色彩。
琴瑟的演奏暗示着子虞与小艾的感情线。琴与瑟是我国经典宫廷演奏乐器之一,琴置于贵宾前弹奏,瑟则置于屏风后,离客人较远。“琴瑟和鸣”自古以来就喻指夫妻关系和睦。当沛王想要听两人演奏一曲时,表面是欣赏乐曲,实则想要探知子虞身份真假,最终逼得替身境州削发来避开这一局。
最开始看到割发这一幕时,并不觉得有何异样,但在电影中似被处以重大刑法一般,另一臣子直呼使不得,使不得。查资料后得知,关于古人割发还有一典故。
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髨刑”,古人无论男女一般长发,且用发簪固定,而短发则是在低贱的象征,也就是奴隶。所以将头发剪短,无疑暗指地位变得卑微,在阶级分明的氏族阶层中,可以说是重大的惩罚。
再者,提到头发,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一句话“身体发夫,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一般古人对自己的头发都很爱惜,随意损坏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早已渗于骨髓的古人来讲,实为大不孝。
*三*
亮点三:一人饰两角,演技炸裂《影》:真正的艺术片一定会有这样的魅力
影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邓超的演技,最开始并没有发现是同一个人演的,不仅仅是因为形体上的不同,一个形若枯槁,气虚体弱,另一个则风姿飒爽,血气方刚。还因为眼神上的不同,一个眼神阴鸷狠厉,贪婪有野心,另一个谦逊卑微,正义浩然。
邓超扮演的荆州儿时八岁便被寻来当做子虞的替身,不停地被严厉训练,终日生活于黑暗当中,也因逃跑而被鞭笞。在对小艾描述黑暗的生活时,表演得很揪心,畏惧,胆怯,孤独,还有对光的渴望,都在眼底和肢体间展现出来。
犹记得最后一幕,浑身是血,狼狈踉跄的替身荆州将面具重新带在子虞的脸上时,在他耳边道:影子也可以是真身。历经一切磨难后,荆州不再是那个活得唯唯诺诺,兢兢战战的替身,而是终于摆脱暗无天日的面具,做回他自己,他不是权谋之间的牺牲品,无人在乎的无名小卒。
*四*
看完《影》,往深处思考,我觉得每个人身上,或生活中都有“影”,无论是虚化还是现实中,都是自我与“影”的角逐。
可以看做是精神上虚化出来的“影”,我们的人性中都会带有劣根性,这无法否认也不可避免。随着认知的加深,坎坷的经历,我们内心都会慢慢形成一道模糊“影”,替身荆州与真身子虞,其实可以理解我们个人内心中正与邪,善与恶,不断地作斗争。
究竟谁是“影”,境遇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也可以看做现实生活中的“影”,我们听到过“你身上有我前女友的影子”,“你和我前男友长得很像”;又比如“你看某某家的孩子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你怎么就这么让人不省心呢”……
所以一不小心,我们就活成了别人的“影子”,而活出自我,越来越成为一件众人艳羡,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奢侈可贵的品性。
既展现中国古风唯有的特色,光与影又处理地细微精巧,富有简单的哲思,这样一部后味无穷的电影,确实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