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丨中国著名手工纸,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生产原料为当年生嫩毛竹,制作工具原始,制作技艺繁杂,有至少72道工序,所产竹纸品种多样,大多轻薄富有韧性,色泽光洁,不受虫蛀,其中以元书纸为最,非常适合写字作画,亦适用于古籍修复。
匚 媲美古画的纸质,却说无关创新
富阳是全国闻名的“土纸之乡”,所产竹纸品质上乘,落墨不化,曾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名。朱中华家世代造纸,从15岁时便开始学习制造竹纸,至今近四十年。
虽然起初只是因为环境使然,让他选了这门营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朱中华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钻研多年,他已然能够制出“高仿”的富春山居图,但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在尽力去复原当时的造纸工艺、传承传统技艺的精华部分而已。
“实际上我们不是在真正地创新,而是在把工艺传承好,就是说恢复好。”在朱中华心里,历史上的元书纸,抑或者说是那时的劳动人民所掌握的技艺,是自己望尘莫及的,永远无法被超越。
匚 一生痴迷竹纸,只谈技艺,不谈其他
近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朱中华聊得最频繁的两个词,就是“造纸”和“技艺”,除此以外,关于工坊运作、日常生活等等,一概不谈,好似生活完完全全被造纸所填满,再塞不下其他。说他是“纸痴”,可谓非常贴切。
“手工纸它有不可替代性”,这是朱中华给竹纸下的定义。
“就是说无非过得好一点差一点,但是真的一定要坚守,这个意义我觉得很大。”朱中华理解的意义,是当教授学者们需要进行文献修复时,自己亲手制造的竹纸可以尽一份力;是能通过自己这代,让富阳这门竹纸制作技艺得以恢复,并传承下去。
为此,他与不少学校学者合作,每年不间断地进行着纸类研究,希望能够用更为科学的手段,给传统竹纸带去生机。“我觉得我还在做这个行业,一定要用心去做的。”说这话时,朱中华显得很有感触。
匚 再孤独,也要和儿子一起传承下去
要想学会制作竹纸,并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其实并不容易。
最好的纸往往诞生于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时节,要将双手一次次伸进冰水中抄纸,是对耐性和人体极限的一个巨大挑战。朱中华说,即便再聪明的人,要想熟练掌握抄纸、烘纸这两道工艺,也要花上好几年的功夫。
朱中华的儿子是90后,年纪不大,却已跟着朱中华一起制作了四年竹纸,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火墙旁烘纸,一张张湿纸被精准贴上,一张张干的纸又被缓缓揭下,动作熟练而单薄。
“竹子一千年以后还是这么一根竹子,关键是传承得怎么样。” 如今,父子俩在跟着一位70岁左右的老师傅学习两次成型的抄纸技术,即把第二次的纸浆均匀且精准地覆盖在第一层纸浆上,难度极高。
老师傅是唯一会两次成型抄纸技术的人,向他求学的人也只有朱中华父子,如果他们俩不学,这门手艺或许也就断了。
竹影幽幽,一室纸香,不知为何,看着他们忙碌而沉默的背影,总有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恍然隔世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