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希望自己早日长大,早点成熟起来,因为我们不希望总被别人当做是小孩子那样看待。更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成熟似乎成了一句很伤人的话,公司领导会说:“你太年轻,还不成熟,需要多磨练。”,家人、朋友会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这么幼稚,这么不成熟。”就是这样,当我们以为我们成熟了,总会有个人跑出来给你泼一盆冷水,告诉你你还太嫩了。可到底什么时候,到底怎样才算成熟,才能成熟呢?
“写作训练营”微信公号授权转载
早上跟朋友聊天,听他说起植物也有感官系统,能够“听”“闻”“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含羞草啦。还有,比如我们常常把生一点的猕猴桃和熟了的苹果、香蕉放在一起,比如小时候大人把涩柿子埋进粮食堆里,未成熟的水果“闻”到成熟果实散发的催熟剂的气味,自身的“成熟”机能被唤醒,所以很快就熟透了。
又聊到我们各自看过的科普书,身边看似稀松平常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事物,被科普作者一讲,通俗易懂涨知识还特别有意思,哦,原来天文、物理好像也没那么难,甚至非常引人入胜,只是我们都没有遇到会讲科普故事的人!
我突然想到,其实人的成长、成熟,就跟植物被“唤醒”机能是一个道理。大家普遍的印象是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天生比外国人差,这该怪谁呢?世界上每个个体出生后都差不多,都有对科学、艺术、哲学感兴趣的可能,只不过我们没遇到我们的“苹果”“香蕉”,这些潜能没能被“唤醒”,所以很多人对科普不感兴趣,对天文、物理、地理没有亲切感,明知音乐、绘画能陶冶情操也欣赏不了……啊,作为一个妈,我有更多联想:重要的不是花钱逼着孩子去学这学那,而是为他提供接触各种兴趣爱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真正了解自己的潜能所在,然后再去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你看,我们就是我们孩子的“苹果”“香蕉”!
人的内在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吧。年龄大一点的人相对更成熟一些,但成熟跟年龄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不是说长大了就自然成熟了,成熟也需要“催熟剂”。有的人,因为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的关系,没有在恰当的年龄遇到恰好剂量的“催熟剂”,成熟可能比较晚,甚至一辈子不成熟,看街头为了对方司机撞死自己家一条狗就狮子大开口索赔五万的大娘和超市早晨为抢便宜蔬菜打起来的白发老大爷就知道了。
哎呀,说到这里,30岁的我就是那个猕猴桃和那个涩柿子嘛!还没有完全成熟就被摘下来,就像是内在自我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就投放到社会,我们的生命未完成。如何完成?如何变成一个好吃的“猕猴桃”或一个甜“柿子”?得懂规律!
规律是啥?就是你信与不信,它都那样的东西。我以前对生命周期理论不屑一顾,大学时接触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理论一点都不感冒。现在想来,不屑一顾除了觉得背考题时很麻烦,更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才处在漫漫一生中比较靠前的周期阶段,就像未成熟的猕猴桃和柿子。还没成熟的时候,生命本身自带的“催熟剂”的剂量足以保证自身的成熟,父母呵护、老师教育、社会特殊照顾,青春期以前,我们都过得挺不错的,没有太起伏的内在冲突。但是,我们的“催熟剂”没法跟我们一辈子,我们也不是到了青春期就自然成熟了,往往是还没完成自我的成熟就不得不进入社会,然后呢?没有人为你保驾护航了,你的成熟要靠自己了。如果能接触到更大剂量的“催熟剂”还好,如何接触不到呢?人也不是猕猴桃,不是柿子,能被放到已经成熟的果实旁边催熟。青春期以后的“后青春”,自我的成熟,还真是不容易呢!
▲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不是那个提出催眠理论的艾瑞克森。
那人只能按照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去发展吗?讨论前先科普下什么叫八阶段理论吧。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也就是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具体每个阶段说下来有点冗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或在网上搜。
本来我已经打算好好研究下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了,就在这时,我接触了范伦特的成人发展模型。这个模型是对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的修正或说压缩版,范伦特通过对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724个样本成员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总结出成人自我发展最重要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掌握亲密的任务,然后是职业巩固的任务,最后是繁衍的任务。简单点说,范伦特就是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中截取了中间阶段来放大展示,我之所以特别赞同这个理论,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个理论会像范伦特的研究这么贴心——正好贴近我这个三十岁、内心常常挣扎着想要学会如何去爱、如何获得成长、获得价值、学会探寻生活的意义、在生命周期转变的混乱阶段建立内在秩序的人的心!二三十岁的人,已经走过了埃里克森八阶段中的前半部分,关于后半部分,如何走,如何真正成熟,如何不为内在自我发展的矛盾所困扰,范伦特给出了简洁有效的参考答案,这个答案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知道了,只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想,也没有专门用724个实验对象的一生去验证,那就是“先成家,后立业”。啧啧啧,古老的东方智慧跟晚近心理学的研究在这里交汇,有意思吧。
▲ 乔治·范伦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主持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哈佛大学幸福公式研究”50年,著有《自我的智慧》一书。
范伦特把他对成人发展模型的研究详细写进了《自我的智慧》这本书中,包括研究项目是怎么做的,怎么选的研究样本,怎么得出的这个模型,观察别人一生发展的样本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对于像我这样,正处于“后青春期”想追求自我成长却不知道怎么做的人来说,他的理论无疑是一份“如何适应生活”的“自我成熟修炼手册”。
▲ 范伦特截取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中间几个阶段,放大,示范,告诉我们在“后青春期”如何变得成为成熟,更能适应生活。
刚摘下来的猕猴桃,如果不跟苹果、香蕉放在一起会怎样?可能也会成熟,只不过时间久一些,对环境的要求多一些。更大的可能是,它没有恰如其分的时间和环境,最后变得皱皱巴巴,来不及成熟就老去,一点也不好吃。
一个挣扎着想要完成自我成熟发展任务的人,如果没有在自己所处的生命阶段遇到合适的“催熟剂”,完成该阶段应有的“成熟”任务,即使到了八十岁,也从未发展成一位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