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关注重男轻女的电视剧很多,前有樊胜美、苏明玉,现有马邦妮、房似锦。年前的大热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是因为过于真实的细节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讨论。
《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文笔平平,几乎无文学性,但是它有很好的立意、贴合了社会背景,书中的细节描写真实而琐碎,才有了难得可贵的情感上的真,在世界上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从这点上来说,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金智英”其实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书中很多细节像是一面镜子,几乎任何一个东亚社会的女性都会从金智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家庭方面,金智英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好在母亲还足够爱她,有一个愿意分担家务的老公;工作上,读了很好的大学,曾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因为性别原因没有被提拔,后来又因为生孩子而辞职变成家庭主妇。
因为从小环境的熏染,面对婆婆的指责、路人的曲解时,却不敢挣脱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要求,直接去反抗。最终发泄情绪,也只能借助发病时另一重人格说出自己意愿。
有网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82年生的金智英和02年生的金智英会有何不同吗?其实,这和回答“房似锦们的困局有解吗”答案是相似的。
我们先参考1982年生的金智英,描绘一下2002年生的金智英画像。她应该是一位家庭相对幸福、受过高等教育、有自我意识和平权意识的年轻女生。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提高,更多的2002年的金智英们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就业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农业时代到工业制造时代再到服务业的崛起,体力劳动在其中的比例日渐萎缩,而脑力与技术占据的成分越来越高,互联网将女性与世界协作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彻底打破,男性主导经济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
然而即使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背景下,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仍为买方市场,大部分应聘者相对于企业仍处于被动状态,而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用人决策中仍发挥作用,女生就业仍会有一部分因性别弱势被淘汰,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市场歧视。由此来看,女生就业比男生难是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传统观念的革新相较于生产力的发展,通常带有滞后性,而且过程更为曲折。放眼全球,即使经济水平相近的各个国家,性别观念也各不相同。未来,随着男女双方的经济产出趋向平衡,女性地位会有所提升,但是女性地位与经济产出不存在必然联系,与经济能力相比,社会传统观念束缚女性地位的能力可能更强。
总结来说,生于2002年金智英们仍然有可能囿于传统文化的规制,面临着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在二者之间需求“共同解”。当二者不存在同一解时,她们仍旧会面临取舍问题,在新价值和旧传统的双重夹击下,2002年的金智英面对这种取舍,决策难度更甚1982年的金智英。很多人会转而追求中等的成就和可兼顾型职业,但是这类职业相当稀缺。可见1982年的金智英所面临的困难,并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意识的觉醒完全消除。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的关注、不同声音的发出,会促进这种情况的改善,加快革新的进程。我们也期盼着有一天,无论男女,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无关性别的条件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写在最后,这不是一本抱怨的书,也不是一本女权的书,讨论重男轻女现象的初衷也不是借机卖惨,而是希望这本书、这些讨论的声音可以敲开一丝缝隙,一丝争取两性自由的缝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