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一些知识,它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们称之为“善知识”。以前我学习心理学的动力来自于我的原生家庭留给我的很多问题需要我去整合,成长。与原生家庭和解之后,这个功课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
现在我和先生组合成了小妞的“原生家庭”,也就引申出“亲子关系”来。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学习过一些方法,也遵循我孩童时期的本能,现在有时间一边学习一边把一些底层的逻辑整理一下。毕竟小妞在慢慢成长,我得提前做个准备,稍微走在她前面一点点。
一个孩子人生的头三年是与父母,或者重要亲人(为方便书写,统称父母)在一起的,几乎是形影不离。父母的人格特质,心理发展到哪个阶段,思考方式,性格、行为、习惯等等方面会密切的影响到这个孩子。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共同营造的家庭环境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这个“起跑线”从来就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任何一个人他去做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内在的动机,借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最底层的需求满足之后,他会一步一步的往上层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图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最初就是生理需求了。在这里延伸一下,关于“亲密力”,顾名思义,是与人亲密的能力。据心理学家跟踪观察,一个人的“亲密力”在0-6个月的时候建立。好的“母婴关系”尤为重要。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的脐带24小时供应充足的营养,所以在妈妈肚子里的时期是非常舒适安全的。被妈妈生下后,小婴儿没有“我”的概念。还在延伸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他以为他还是和妈妈是一体的。这个阶段的妈妈需要放下“自我”,与宝宝达成共生,能直觉判断宝宝是饿了,冷了,还是困了!无条件满足宝宝吃喝拉撒需求。除了生理还有心理,所以妈妈在陪伴宝宝的时候内心充满喜悦,深情的注视宝宝,为宝宝提供“心理营养”。帮助宝宝顺利渡过“共生期”。同时在这段愉悦的相处时光里,宝宝的“亲密力”还有安全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妈妈是人不是机器人,有的妈妈生了宝宝后,会被带入她刚被生下的场景。如果这个妈妈是婴儿的时候很幸运,遇到了好妈妈,她会遵循本能来养育婴儿。而如果这个妈妈在婴儿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困难”,那她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情绪的问题困扰着她。这个时候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陪伴这个母亲来共度难关。再一次完成自我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不论父母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时间它总是会一分一秒的滑走,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自我功能在慢慢的发展,自我功能包括:自尊、自我觉察、情商、自信心、挫折力、自我效能等等。6岁之后,孩子们将携带这些能力进入到学龄阶段。
0-6岁时父母们能做到以下三点,孩子的自我功能和心理发展会比较顺利。
一、在关系里能提供有品质的爱
什么是有品质的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比如说孩子皮肤很敏感,我们认为的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烫的。那么我们就尊重孩子皮肤的感觉把水温调低一点。不加评判的,不带条件的全然的陪伴着孩子。哪怕一天只有10分钟,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强调爱的质量。
二、父母亲能保持一致而清楚的教养规则
这一点比较难,难在双方育儿观达到一致。尽量不要引起夫妻矛盾(这个以后行文详说)的前提下给宝宝制定规则,不因自己的心情而变化。哈哈,我自己在这一点上就有点随心所欲了。面壁思过。
三、父母提供可以预测的生活模式
就是作息时间有规律。给孩子一种生活很有规律可以掌控的安全感。
看似简单,但很考验父母们。
今天复盘到此,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