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视孩子道德品质教育,是否突出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教育和培养?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的教育往往是“晓之以理”较多,而“导之以行”的实际行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和体验较少。重视说理,忽视实践。这就容易造成孩子把教育的结果停留于知识层面,而实际行动上常常出现,不愿意帮助他人,心中无他人等现象。
有位外国医生说:“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个伟大的目标便是唤醒孩子为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欲望,学习自我控制和给予。”这就非常清楚地道出了这篇文章标题的出处。父母和老师总想培养孩子好好学习的品质,最好是培养出“百考不败”的学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经得起考试的检验,怎么考都能考出优秀成绩,考试第二名都觉得不高兴,最好是考第一。而恰恰忽略的是“塑造孩子的好性格”,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乐于帮助他人的习惯,“唤醒孩子为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欲望”,做到“控制”自己,“给予”他人。
一、这位医生所说塑造孩子性格第一个伟大目标是唤醒孩子为别人做事情的欲望,学习怎样自我控制和给予他人,联系当前一些孩子出现的现象和倾向觉得很有道理,非常必要。
这使我想起曾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高中的学生,是全班学业成绩第一名的好学生。全班同学都以他为自豪,常常在别人面前谈论学习的时候都要炫耀地说某某学习真好。有一次,他的非常要好同学询问他一道数学题。他头没抬眼也没看,接着朋友的话音马上说到,我也不会。他的好朋友觉得很尴尬。没有面子。
就“高材生”拒绝帮助朋友学习这件事作简单分析。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真不会。不会是正常现象,应该和蔼地对朋友说,咱俩一起研究研究。哪怕是关系一般的同学也应该这样对待。二是他没时间给朋友解答数学题。因为他解题正在思考的关键点上,不愿意停下来打乱思路。没时间应该说明缘由,告诉朋友等我做完题有时间帮他解题。三是自己会做,但不愿意告诉你。告诉你,你会了,学习好了,对他的优秀名次构成威胁,甚至高考对他也有不利影响。无论哪种原因,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的“性格”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包括父母认真思考的。
每一个父母都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与人格格不入的人。为什么会出现不愿意帮助他人的现象,或者说不会处世呢,可能与孩提时父母在无意间的影响有关。
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大爱精神的人,不能关心、帮助他的同学,他的亲人,严重者是个麻木不仁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是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不能以方便他人为荣,不能以奉献为乐的人,无疑,不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人,可能是不受尊敬的人。同时,自己也没有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可言。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是不愿与人合作的人。不愿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现代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因素。作为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业成绩再怎么优秀也不能称其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一个为好朋友做一点事情都不愿意的人,当祖国建设事业需要你做出奉献的时候,一定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需要你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时候,你一定是个懦夫和失去责任感的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此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这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就是奉献的伟大意义。为人类和平,为祖国独立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是有奉献精神的人,是有大爱的人。
三、我国有句古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意思是给别人一些方便,也是给自己带来方便。方便别人同时,也可能给自己带来方便。说明你为别人付出的越多,别人对你就越尊重,别人也会以你为榜样,帮助你和帮助别人。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前一句“与人方便”。方便别人是自己的本意,是真心实意的,不是虚情假意,反映这个人的本质是道德美。而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帮助而去帮助别人,也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而去帮助别人。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帮助别人,这样的话就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目的不存。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其目的是在教育人要乐于付出,付出是一种奉献,奉献是不求回报的,是义务的,是心甘情愿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当然,奉献和付出也有回报,这种回报不一定是奉献者的主观所求,如果要有回报,那么也应该是更大范围的回报,如对他人,对社会等。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奉献者不求回报,有时候回报又是必然的。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句话在古代作品中多有引用。可见这句话流传已久和广泛,也可以说是我们帮助别人较早的教育名言。
有个故事人们都熟悉: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晚上打着灯笼赶路。有个路人很奇怪地问他:“你本来双目失明,灯笼对于你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盲人听了他的话,慢条斯理地答道:“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这位盲人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他也因此保护了自己,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四、父母在实施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个目标时,应该坚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坚持正确的方法,坚持经常教育。
1、父母在生活中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尊重。彼此说话有礼貌。做事有礼让。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做事。应该时时处处让孩子感到和谐礼貌温馨的家庭。
2、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注意在生活中进行引导。
我国长期流传着“孔融让梨”故事。这是道德教育故事。告诉人们孩子幼年时就应该进行这种教育和养成谦让道德习惯。故事中讲述了主人公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能诗善文,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就是指孔融小时候就有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谦让精神。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意思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好孩子的行为,怎么做是别人不欢迎的做法。不失为教育的好做法。
3、教育孩子知道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也是别人所喜欢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自己单独享受,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有谦让精神,实实在在的谦让,把方便和好处让给别人。学会分享,在分享中体验共享的乐趣。懂得“给予”的道理,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父母务必重视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从内心深处就有的愿意为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意识,具体表现在行为上就要能够自我控制,能够给予他人提供力所能及帮助,而不是走走形式和过场,讲奉献的故事,答助人为乐的知识,更不是将“控制”和“给予”做给别人看。这才是真正的自身素质。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