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返乡的热情不低于春节,首先肯定体现在高速公路上。
我从2010年去广州读大学后,8年来一直没回老家过清明节,直到今年,才自觉无论如何都得回来。
村里的光景十年如一日,跟着长辈穿过杂草丛生的村路,时而上坡,时而穿过杂草林,才看到一座座小土堆起来的坟,我内心顿时严肃起来。
先是清理坟边的杂草,堆顶上换新挖出来的草皮,再拿出几张纸钱放在草皮上,用小石块压住纸钱。
听着长辈的指示摆放好供奉先人的饭菜,点上几根小红蜡烛,烧上几支香插在坟前。饭菜的摆放也有讲究,烧乳猪一定要竖着放,猪头须对着坟,酒杯准备三个小的,要将酒倒满酒杯,其余食物都摆在四周,一切就绪,子子孙孙才开始跪拜先人。
祭祀活动向来充满仪式感,似乎在过年过节,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带着特别的象征,食物的挑选、种类、摆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问过身边的朋友,他们家里在做清明时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每家或者是每个家族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本质都八九不离十,希望祖先看看自己的后辈们,教祖先们知道热闹热闹。
2019-04-05清明,追忆血缘的源缅怀先人之余,和家族成员团聚,也是清明节的一大意义。
儒家里比较推崇“礼”,孔子一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因为正是在周朝,中国发展出宗族这一庞大体系的雏形。
周天子做了两大制度安排,一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君主不能把皇位随便传给自己宠爱的儿子,因此想起《万历十五年》里,万历皇帝想把皇位传给和皇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询,被满朝文官上书反对,造成君臣对立的局面。那这么说来,君主的其他儿子怎么办?这就有了第二个制度安排,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随着时间拉长,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远。于是就有了第三个制度安排:每逢重大节日,诸侯王和子孙们都要回到都城,大家按辈分等级,尊卑有序,举行祭祀仪式。这个制度安排的核心只有一条:唤醒大家对共同血缘的记忆。
这就是宗族组织的雏形。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套组织方式走出了庙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
我无意追溯清明节的起源,因此没做详细的考究,中国人是极其重视血缘关系的纽带,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兄弟亲戚见面的机会大幅减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因此难免关系会疏远。
有时爸妈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对亲情比从前他们那一代人淡泊许多,对于生长在城市的我来说难以否认,2010年-2018年间的清明节我没法回老家,现在想起实在自责,我是在潜意识下主动疏远家族宗亲,也是直到今年回乡我才深深意识到,彼此共同血缘的记忆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毕竟这是自己的“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