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李玫瑾教授在网上关于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管的一段视频。
虽然视频较长,但李教授在谈家庭教育方面的育儿理念字字珠矶,发人深省,听完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比如她说:
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个问题,忍耐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6岁时候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他12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他可以说你不答应我,我就跳楼。
多么可怕!才多大的孩子就敢跳楼?李教授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李教授发现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和早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无独有偶,我最近阅读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也谈到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认为,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821/c30360ae760a76d1.png)
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在书中结合个人自身经历和大量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庭中世代流淌,如何找到家庭幸福密码的钥匙。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01 我们为什么和父母总是一样?
有一次和妹妹聊天,吐槽和同事间发生的不愉快。
她突然说了一句,感觉你在为人处事方面和妈妈越来越像了。我心里一惊:妈妈性情温柔,从不和别人因小事发生争执,正因为妈妈性格过于软弱,与别人拌嘴也总是吃哑巴亏。我小时候亲眼目睹过大人之间的争斗,心里暗暗发誓:绝不要像妈妈一样。可是没想到,长大以后,我的性格也变得唯唯喏喏,从不敢和别人正面发生冲突,像个驼鸟一样。原来父母做人处事的方式早已深入我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
我不禁产生疑问,这是都是天生因素导致的吗?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开篇中讲道: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养育者,期望赢得他们的关爱,并获得物质方面的满足,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可能面临死亡,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
对于子女来说,想要获得父母的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做所为。奥利弗·詹姆斯将这种行为称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什么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场银行抢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质对绑匪产生了同情,还认同了绑匪的许多观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由此而得名。
而且父母会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三种行为机制影响子女的成长过程。这也和我们中国传统教育里讲到的教育方法是相似的。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故事是言传身教最有力的事实依据。我们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起不了好的榜样,就别指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02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生下来便是如此吗?
除了这三种学习机制以外,奥利弗·詹姆斯在书中还提到,虐待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这是因为虐待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进而造成人们重蹈覆辙,困难的是要克服幼年时遭受虐待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作者说,对于我们现有样子的成因,我们都有自己相信的理论,找到你认为极大程度或全部由基因决定的心理特征。
所以这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祸吗?
基因表示不背这个锅。
无数研究证明,幼年时的照料不足,才是脆弱性甚至极端精神病的罪魁祸首,基因并非原因。在39项有文件记录的事例中,孩子或是被野生动物抚养长大,或是被提供食物而没有获得任何人类照顾,没有习得语言技巧,也没有任何社交技巧。之后便证实,在育儿机构长大的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比如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英国作家毛姆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声名显赫的律师,母亲温柔体贴。8岁前他一直过着被宠爱的日子,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然而8岁以后,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10岁的毛姆变成了孤儿,他被牧师叔叔收养,但是他的叔叔对他十分苛刻,自私。缺乏关爱,孤独无依,毛姆变得孤僻、自卑,还患上口吃的毛病,在寄宿学校里,受尽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成名之后,他将童年的经历写进了《人性的枷锁》。
如果命运再有一次选择,没有人喜欢受虐的童年。
早期的受虐经历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大脑开始做出适应,预测可能出现的厄运和痛苦。在激发人反应过度这一环节中,皮质醇激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你受到威胁时,体内的皮质醇会秘密激活大脑中战斗或逃跑的体系。如果频繁地处于紧张的环境中,大脑就会长期陷入这种模式,通常会导致皮质醇极高,经年累月,不仅会导致寿命缩短,同时还会让人变成滑稽混乱的废物,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焦虑、抑郁、情绪暴躁等。
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精神受到刺激的人往往行为表现异常,而此类人群在儿童时期大都遭遇过家庭暴力,从小被父母虐待过,他们的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力的证据证明,90﹪的受虐儿童在成年之后会患上精神疾病,而70﹪的受虐儿童在成为父母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03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
① 一切从源头做起,在怀孕期间,应该避免压力,尤其是孕期最后三个月。孩子出生后,尽可能自己照顾孩子,在孩子关键的成长期用心陪伴,培养和孩子亲密的感情,多带给孩子正面向上的管教。
② 如果你是二胎父母,那么要注意不要过分偏爱某一个孩子,2/3的孩子表示,父母会对兄弟姐妹中的一个表现出某种形式的特殊对待。这种偏爱大都是父母的经历导致的,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顺序及性别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优待反应,这样做的代价往往是,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同胞竞争。
③ 所谓的天才儿童,大都是父母从小严格的管教,加上正确的引导。6岁前莫扎特的练习时间已经达到3500小时,所以莫扎特成为史上最成名的天才之一。大量的时间加上正确的练习,就能使儿童精通某种技能。
所以6岁之前父母是培养出天才儿童,还是小恶魔,主要看父母能否掌握幸福家庭密码的钥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后天的培养模式才是孩子与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可读性极强,它告诉人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等因素才是整个家庭幸福或不幸的基因密码, 世代流淌,所以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