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的优秀的人,都有一个特质,很少从他们口中听到身边人的八卦,也很少听他们说自己的情绪问题。和他们在一起,逛街就是挑衣服、吃美食;聊天总能给你新鲜信息,不炫己长,不评人短;鲜有大惊小怪,无论谁做了什么事,他们总会觉得“啊,可能当时就是想那样啊”。
和他们共事过,能感受到一种国产电影里往往缺乏的职业精神,做某件事时,就专注于此。全部的精力用来投入到工作里,解决遇到的难题,然后放松、休息,奖励自己。
可为什么我自己难以做到,成为情绪的被控者?
原以为是我不够专注。“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这篇文章我们都背诵过。“用心一也”的终极观点是对的,但是,过程并没有说清楚。因此,看这句话,我只觉得沮丧,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慢慢发现,“专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结果。“牢骚”是个动词。是对面临的困难的不满、抱怨,占用了脑容量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情绪有了生长的间隙。于是,一次又一次,我们的身体倾向于选择简单粗暴毫无意义的牢骚来代替解决问题的过程。
终于,我们成了段子手,而别人开起了“丧茶”;我们排队想要买的,还是那一句牢骚。
其实,我们只是让“牢骚”占据了人生,多无聊的选择啊!而我,要做一个有趣的人,用牢骚的时间不断的锤炼自己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