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悉达多》时,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物故事。读到中间才发现,悉达多是黑塞虚构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主要故事围绕悉达多探索、求道,最终悟道成“佛”的一生而展开。虽然,此悉达多非彼悉达多,但在这本书里,黑塞渗透了很多的佛学精要,相较佛经,读来更生动、通俗、易懂,有助于理解佛学要义。
年轻的悉达多离开父母,成为一名沙门,希望通过苦修、斋戒和禅定等方法,去除“我”,堕入空无,觅得内心的安宁。悉达多从沙门处学会诸多克己的方法来摆脱“我”,最终沮丧地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逃避和麻醉,与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来忘掉自己一般。当悉达多决定离开沙门时,他遇到了佛陀乔达摩,却仍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悉达多从佛陀的身上感受到,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否则,法义就变成了“我”。他选择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脱离沙门后,悉达多跟迦摩罗学《爱经》,跟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回到俗世的生活里,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滋味。尽管儿时他已知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但其中的要义,却是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而获得的。这种获得不同于知识和学问,不同于用斋戒、忏悔等方法去扼杀的“我”。这种获得如同悉达多和他的朋友乔达文的对话所述,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智慧只能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就这样,悉达多的某一个部分死去了,某一个部分又诞生了。他重新回到昔日渡他过河的河边,向船夫瓦稣迪瓦学习,向河流学习,学习倾听,学习认识他自己。
当悉达多的儿子来到他身边时,他面临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儿女之情。在此之前,他的儿子过着城里的富裕生活,不喜欢河边生活的清苦,经常吵闹,想要离开。悉达多努力通过爱和善意的忍耐来赢得儿子的心,希望能避免儿子沉迷于享乐和权力的轮回之苦中。悉达多与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不想让孩子远离自己,不想让孩子受自己受过的苦,不想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弯路。然而,当父母用自以为的爱来束缚孩子时,这一切就变成了强迫和惩罚。因此,船夫瓦稣迪瓦反问悉达多:你果真相信,你的蠢行,能免除他的蠢行?你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能保他免于轮回?人独自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亲爱的,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或许小悉达多能,因为你爱他,你愿意保他免于苦难和失望?但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我想这些问题,同样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深思。
后来,儿子找机会偷偷跑走,悉达多为此痛苦不已。当悉达多倾听河水时,他在水面看到了自己的脸,想起年轻时自己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的情景,宿命的轮回,让他明白,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不只是悉达多自己一个人要经历这样的痛苦,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当悉达多接受了这种痛苦,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不再有“我”的执念时,他的痛苦止息了。
悉达多听从自己灵魂和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这一切的苦难和荒谬并不是毫无意义,从其中,悉达多得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接受这个世界,学会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最终,学会了热爱这个世界。悉达多不再将这个世界与他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从悉达多认识自己,获得内心安宁的一生中,我了知到,不要爱幻想中的人和世界,要学习去爱真实的人和世界。这些爱,无法在思想的世界里实现,要一点一点在现实的生活里去体验,或许会犯错,或许会痛苦,但这是真正的学习爱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