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对查尔斯·汉迪这样的思想家也是一样。事实上,汉迪本人就经历了多次戏剧性的转折,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的人生经过了四次转型。
汉迪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主修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本来是一个言必称希腊的学院派书呆子,结果毕业后却阴差阳错进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壳牌石油,任职十年,做到高级经理职务。从学院派书呆子到石油公司高级经理,这是他第一次转型。在壳牌的管理工作让他对管理学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去美国一家商学院攻读管理学,之后回英国创办了伦敦商学院,自己担任管理学教授。从石油公司经理到商学院教授,这是他的第二次转型。正是在担任商学院教授期间,汉迪确立了自己管理学大师的地位,但是,他仍然感到这不是他人生的最终目的,于是他辞去终身教授职务,去教会当神职人员,这是他的第三次转型。又过了一些年,汉迪感到,所有的社会职务、身份标签对他来说都是一件空雨衣,他索性连神职人员也不做了,回家当起了自由撰稿人,这是他的第四次转型。即使这样,汉迪说,这也并不一定是他的最终归宿,他还在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
在思考他自己的空雨衣悖论时,汉迪提出了一个“甜甜圈原理”。这里的“甜甜圈”,其实就是指两个同心圆,一大一小:中间的核心部分,代表必须做的事情,是规定动作,是必修课;包围着核心的外圈,代表可以去尝试的事情,是自选动作,是选修课。把这个甜甜圈原理放在工作上,核心部分是所有可以清楚描述的职能,相对固定,而外圈部分是有较大弹性、需要发挥创造性的职能。如果核心太大、外圈太小,个人就没有发挥的余地,工作非常枯燥乏味;而如果核心太小、外圈太大,工作要求就永无止境,个人会觉得压力山大。
用这个甜甜圈原理来看人生,核心部分就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必须履行的责任,比如完成学业、努力工作以及承担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等各种角色;外圈部分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空间,这片空间让我们有机会在职责之外去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去追求诗和远方。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核心大、外圈小,更安于现状,几乎没有发挥个性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