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中有一箱课文《在大海中永生》。 主要写了一代伟人那小平的骨灰撒大海,人们痛悼伟人的离去。
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寻思,孩子对于邓小平爷爷比较陌生,生离死别的悲痛毕竟是很难体会到的。再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感动确实不易。对于孩子能否很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说实在,我只想读读课文,匆匆收场,不作更高要求。
开始上课了,先引导孩子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随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邓小平谷爷的资料。果然不出我所料,举手者寥寥无几。突然,一个孩子说,“我同过妈妈,她说农村的‘包产到户’就是邓小平爷爷提出的。这让农民走上富康之路。”“你为什么会想到问妈妈的?”我好奇地追问道。孩子坦诚地回答:“因为我对邓小平爷爷不了解,就去问妈妈。”这说明孩子课前就在关注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预习中想方设法了解有关疑感。
我不禁感慨——孺子可教也!
何不以我的深情来唤起孩子学习课文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人呢?课文中有“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一排比句,我就进行范读,尽量发挥自己朗读的优势,声情并茂。随后,让学生对我的朗读进行评议。孩子热烈的评价反馈出:他们听到了我的朗读一浪高过一 浪,体会到情感一层深过一层。他们试看朗读,竟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悟。
孩子对于文本的关注,就引出再一 次质疑:课文中“一部新的不朽诗篇”,“新的诗篇"指什么呢?这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孩子能主动提出,可见他们已经沉浸到课文中了。随后孩子通过讨论,我进行补充有关的内容,他们比较到位地理解:“新的诗篇”指的是邓小平爷爷的遗嘱——把自己的角膜捐献,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中去。这是继“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后又一诗篇。
一代伟人,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后事,真是了不起!“骨灰微大海,鲜花进伟人。“孩子在低沉的朗读中感受到了。
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孩子的情绪受感染了,化作声声的呼唤:“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答爷在大海中永生!”
原来以为孩子由于对伟人不熟知,以为他们不能理解“新的诗篇”,以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感受。谁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朗读感染下,在同学的启发中,孩子都能够感悟语言文字,进人文中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以为现在的孩子是那么的“冷”。他们习惯于被人关爱,加上当今社会吸引眼球的东西太多。估计他们不会像我小时候悼念周总理那样悲痛,更不会在课堂上动情。然而,在课堂上,孩子会如此的投人,这不能不说是让人欣慰的。
同时,我不禁反思:一方面,我对自己凭着经验备课,而对自己的学生没有足够了解而遗憾,这怎么算是“备课”先“备人”呢?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我能捕提到学生的课堂反应信息,对于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了适度调整,这就是课堂的“生层”吧!
今天的课堂给我敲了——下警钟从自己的“想当然”中跳出吧!
谁说现在的孩子不会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