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里这几句,耳熟能详的话多数人都知道它的含义。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这几句话在阿雏身上印证了。
阿雏是曹文轩笔下的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疼他的祖母,爱他的双亲。可是意外却不期而至,父母在去外村看电影时,船翻了,不会水的父母双双被淹死了。
几日后,阿雏在人群中听到大狗的父亲说,父亲遇难时因为不会水,所以死死地抱住了会水的大狗爹。而大狗爹为了摆脱阿雏爸,急中生智,把手中的手电筒塞给了阿雏爸。夜黑水深。阿雏爸以为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撒开了大狗爹。大狗爹才游上岸,得以脱身。
大狗爹讲解时洋洋得意,没有丝毫的愧疚。一条鲜活的生命被他间接地伤害了,还自鸣得意,周围人甚至还投去敬佩的目光,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人性的冷漠。
大狗爹的话在阿雏六岁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年后,祖母去世了,阿雏就一个人过,有时到外祖母家混几顿,有时在村子里东一家西一家地吃。他固执地认为村里人欠他的。
他吃相很凶,不嚼光吞。他的目光里总藏着小兽物的恶气。村里的孩子都怕他,尤其是小他两岁的大狗。他上学时,一帮孩子用一张凳子抬他走,下雨天也不间断。作业都是他指定孩子们代写。他每天的早饭都是他指定的孩子给他带煮熟的鸡蛋。
如果哪个孩子不听他的话,他会刁钻古怪地惩罚那个孩子。如果谁告诉了家长,除了孩子本人落个不自在,还会殃及全家。
阿雏读五年级了,管教他的杨老师叫杨老头,杨老师生气了,要求校长开除阿雏。校长罚阿雏站了半天。
阿雏就偷偷地把杨老师的恭凳锯断。致使杨老师跌落粪坑。放鸭的周五爷告诉杨老师是阿雏所为,阿雏就抱只猫,悄悄躲到芦苇荡,瞅准机会,将猫抛向鸭群。受了惊吓的鸭子都把蛋生在了芦苇荡里。本来周五爷每天要拾满满一篮子鸭蛋的,结果只能捡几枚。
阿雏怀着复仇心理对待村里的每一个人。想出一连串的歪主意整治村里人,给村里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上游发水了,大坝随时可能被冲毁,村里人做好了逃离的准备,村边栓着很多条船。大狗在船边玩,阿雏趁他不注意,偷偷地解开了缆绳。他准备把大狗送到一个无人的小岛上,饿大狗两天。大坝决口了,船被水冲走了,他们俩被冲到一处荒滩。阿雏搭了一个窝棚,带着大狗等待村里人来救援。三天后,村里有人来了,可是他们只呼喊大狗的名字,没有一个人是来寻找阿雏的。
这让阿雏伤心绝望,把所有的愤怒都倾泻在大狗身上。他对大狗拳打脚踢,把大狗打晕了。
村里的人没有发现他们,走远了。
接下来的日子,阿雏捡鸟蛋,挖芦根和大狗一起食用,俩人的体力越来越弱。阿雏在逮野鸭的时候,跌入水中再也没有爬出来。
村里人找到了大狗,大狗不停地说阿雏这些天对自己的照顾。村里人这才开始寻找阿雏,可是阿雏却再也没有找到。
阿雏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孩子,大狗爹当年的一句话,让这个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其实这些年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活下来,接受教育,全是仰仗村民。他没有一丝感恩,感觉这是村民应该做的,欠自己的。报复大狗,结果也害了自己。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照顾大狗,说明孩子的心还是向善的。假如,村民们多给他一些关爱,是不是就可以转变孩子的仇视心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