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中画的两幅形状图,在画的过程中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画时的不同感受是什么?收获了什么?它和沟通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画之前,老师提了要求,我记清楚了要求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听老师说什么上,在画的过程中比较临在,能感觉到自己头脑在想:这是在拼什么图形呢?然后随着我把注意力拉回到听林老师在说什么,这些声音也就不见了。
整个过程感觉很轻松。
![](https://img.haomeiwen.com/i8454720/4d09e2012d0e4436.jpg)
第二次做图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可以问,也可以修改,甚至可以都听完了再画。觉得自己拥有了不少权利,挺期待自己画出和老师公布的一样的图。
我最后拍的这张图是我重新画的,第一次的那张边长不对,我发现自己还是手比脑子快。林老师先说画三角形,她话音刚落我已经画好了,甚至她还没说完以底边为正方形边长的时候,我已经画了一半。不过,听到“正方形的边长为3cm”的要求时,我知道我又掉坑了。
重新提笔之后,我谨慎了一些,手脑配合之后画得还挺顺利。不过心里还是惦记着一开始就有的期待,不够临在。
到后来我听到了林老师说“在正方形的右上角起笔,斜向上60度画直线”,头脑告诉我:“不可能是这里啊!”我的手已经把线条,甚至是整个梯形都画出来了。
反正是按林老师说的画的,错了的话也是因为林老师一开始就说错了,但是这次的要求是“我说你画”。按着老师说的去做就行,不用想太多,而且刚才回听已经耗时挺久了。
此时此刻我临在之后,看到了自己“习惯于听从于权威,当预见到可能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回避,不想直接面对。”在这次的小互动中,我没有想到过提出质疑,因为我内心抗拒、惧怕当“出头鸟”,平时就是宁可错了重来也不愿意站出来。
2、对下面第一幅图的第一眼感觉是什么,打开后再看又有什么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8454720/41a437079970c3ee.jpg)
我第一眼看到的也是“骷髅”图案,但是我看到的是骷髅在龇牙做鬼脸的表情。
然后注意到骷髅的眼睛不是空的,才发现那是一对正在交流中的异性,男士似乎在示爱,女士有些羞涩,但是又面露喜色。在我看来,这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互动很有爱,表达爱的方式含蓄但又明确。这样的互动画面让我觉得他们即使是不说话,也进行了有效沟通。
3、保存并不时回看下面第二幅图“我们应该知道的一些道理”,以提醒自己做到有效沟通。
![](https://img.haomeiwen.com/i8454720/e8cb19414bac640a.jpg)
一条一条读下来,虽然老师标红了第2条,但是我读到第12条的时候更有感触。
我经常自我评判,当我说着“我错了”的时候,往往是内心已经在不接受自己的动机和情绪,而非行为带来的效果。那种内心的自我否定给人带来的沉重感,枷锁一般地封锁了我们身心的智慧,自然也无法尝试采取积极的行动。
于是,就像第6条说的那样“重复旧的做法”,然后再得到“旧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