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柚微
来源∣小舟学堂
01
前两天,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感慨说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但相较那些看上去没有自己努力的人,取得的成绩反而差人家一大截。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还少了一份运气吧。
讲到这里,我和她不约而同的长叹一口气。她叹气的原因可想而知:觉得自己这一路走来很苦却收效甚微,而我叹气的原因是:我曾经也深深陷入这样的泥沼里无法脱身。
无法放弃梦想,却难挨于现实,努力太久没有成效,也只好怪罪给运气。
说实话,将失败的因素归结于运气的缺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妥协既让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努力并未让自己得偿所愿这个事实,又能够让我们依然有勇气持续努力下去,赢他个措手不及。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作为觉得自己并未有什么过人天资的一群人,我们对一万小时定律坚信不移。因此,尽可能地用所有的时间缝隙去提升自我是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唯一方式。
可是,在绝对努力却无法得到成效的背后,我们又不得不对这份努力持怀疑态度。明明朝着一万小时的目标义无反顾的奔去,却总感觉自己一直在平凡的起点原地踏步。
其实说到底,都是伪努力在作祟。
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花费的时间足够长,值得赢得努力这两个字的冠名,但真正专注的时间连二分之一都没有。
02
我和我的这位朋友都是喜欢做每日计划的人,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成为一个 “to do list ” ,接下来的这一整天就是尽量遵循时间段去完成这些事情。
可就是这个计划清单,将我们困禁在伪努力的围墙中无法自我审视,也无法及时改正自己对于努力的认知。
在如今这样一个计划清单盛行的时代,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很正常:列计划,并完成它。很积极的一个学习方式,为什么我还会觉得自己陷在伪努力的泥沼里无法自拔呢?
打个比方说,在我的“to do list ” 里,在九点到十二点这个时间段我需要写英语阅读,那么即使十一点我觉得很饿,我仍旧会把剩余的一个小时坚持完,撑到十二点才会起身去吃饭。
但其实在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时间段里,我的整个精神状态以及注意力是十分差的,我不仅要克制自己的饿意,还要给自己打气说再坚持一会儿,结果导致最后剩下的能放在我要做的事情上的专注力已经所剩无几了。
虽然这个时间段我的确在做我计划之中的事,可得到的成效与前两个小时相比微乎其微。
长此以往下去,我呈现给自己的状态就是:每天都处于一个极度疲劳状态,也正因为这个状态,觉得自己真的在用尽全力抓住每分每秒去学习或者做与提升自己相关的事情。
绝大多数的疲劳并不是学习带来的,而是我们用力去抵抗疲劳而产生的连锁疲劳效应。这种疲劳效应让我们陷入持续的自我肯定,且在未取得想要的成绩时最容易爆发。
我努力了那么久,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老样子?
由此可见,伪努力和努力的区别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能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去专注的完成一件事。
也就是说,付出的时间越多,并不代表有效。
同样是看一本书,有人一天看完,有人一个月看完。那我们就一定能断定这个花了一个月时间把书看完的人对书的了解更深吗?
所以,与其花时间计算努力与成效的比值,不如认真想想,伪努力的坑,你踩了吗?
-END-
【小舟学堂】
进步青年聚集地
面向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的技能学习平台
拥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办公软件、PPT模板、PS教程、摄影教程等资源,总量超过10000+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