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公民凯恩》

作者: 牛奶麦片 | 来源:发表于2015-12-21 11:21 被阅读491次

最近正在看贾内梯的《认识电影》和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两人都对《公民凯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贾内梯还特地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分析这部电影,足以可见《公民凯恩》在电影界的价值。

上周结束掉微电影的拍摄,我立马窝在宿舍看完了这部影片。距离今天正好整整一个星期,中途我又把这部电影翻出来看了两遍,并把一些经典的画面截了下来,结合上面两本书写下这篇分析,谈谈自己对电影摄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画面构图和光影布置。不过电影之所以有它的魅力,还在于场面调度、演员表演、故事情节等各个方面,所以我更希望大家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能亲自去看看这部伟大的电影。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经典电影:

片名:公民凯恩(大国民)Citizen Kane

导演: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编剧: 赫尔曼.曼切维兹Herman J. Mankiewicz /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摄影:葛雷·托蓝Gregg Toland

主演: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 约瑟夫·科顿Joseph Cotten / 多萝西·康明戈尔Dorothy Comingore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时间: 1941年

片长: 119 分钟

《公民凯恩》讲述了一位青年记者受媒体委托调查凯恩临终遗言“玫瑰花蕾(Rousebud)”的含义,通过他的走访调查,追溯了报界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具有争议性的一生。

在分析《公民凯恩》的摄影时,贾内梯形容它说:

全片没有一个画面不时经过仔细设计的。

就摄影而言,《公民凯恩》几近革命。

巴赞也曾说:

《公民凯恩》是“方法之论述”。

我不是个喜欢跟风的人,但在我看了三遍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得非常有理。

它的摄影,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有四个,一是深焦镜头,二是三角构图,三是低角度拍摄,四是戏剧性灯光

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focus shot)即大景深,使镜头里所有距离内的物体都清晰可见,其范围从特写到无限大。

放张图给大家理解下吧~

在这个画面中,无论是近处的威尔斯,还是远处的艾弗瑞和约瑟夫,都处于焦距之中,所有人的面孔都是清晰可见的。但同时,它也保持了主控画面的对比,我们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桌子两端的两个人。

在此之前的电影,更倾向于靠蒙太奇制造戏剧性效果。而深焦摄影则是保持摄影机不动,靠演员在选定不变的场景中的走位来获得。巴赞向来推崇深焦技巧,他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是场面调度手法上至关重要的一项收获。运用的恰到好处的深焦镜头不仅更洗练、更简洁、更灵活地突现事件的一种方式。

同时深焦镜头也鼓励观众主动探索画面讯息。

比如这个场景,前景是空杯子和毒药瓶,中景处是苏珊轻声喘气,远景处是凯恩破门而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苏珊自杀的信息。

第一,深焦镜头使观众与影像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可以说,不论影像本身如何,影像的结构就更具真实性。

第二,深焦镜头要求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场面调度。倘若采用分析性蒙太奇,观众只需跟着导演走,他们的注意力随着导演的注意力而转移,导演替观众选择必看的内容,观众个人的选择余地微乎其微。影像的含义部分取决于导演的注意点和意图。

第三,蒙太奇由于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在分析现实时,要求戏剧事件含义单一。

反之,深焦镜头把含义模糊的特点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

——《电影是什么》巴赞


三角构图

三角构图在摄影中也非常常见,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构图方法,这样的画面看起来稳定,主次分明,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仔细看过前面部分的盆友一定也会发现,威尔斯的三角构图也少不了深焦镜头的功劳。《公民凯恩》最著名的一幕就是下面这个啦!!!

这个画面非常有意思。先带大家了解下这部分剧情吧。这是主人公的童年时代,凯恩的母亲意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为了避免儿子被粗鲁又喜怒无常的父亲虐待,她委托金融界巨头赛切尔为她经营财产,并担任小凯恩的监护人。此处场景为八岁的凯恩在屋外的雪地里玩耍,屋内,母亲正和赛切尔签订协议,父亲站在一旁发出微弱的抗议,但无济于事。

画面安排得非常紧凑,每个角色都被圈定在他自己的小空间构图内,又一起组成一个具有纵深感的三角形。母亲与赛切尔与观众的距离最近,暗示他们占主导地位,操控着小凯恩的命运。父亲与母亲在画面上的距离最远,暗示着两人对立的关系,小凯恩在屋外玩耍,被窗户框住,且位于画面中央,加上他深色的服装和白雪形成强烈对比,代表视觉中心,暗示他是前景人物争议的焦点。

类似的三角构图场景还有很多。(威尔斯好像特别喜欢这种拍摄方式)

低角度拍摄

低角度拍摄很好理解,通常想要表现一个人的伟岸,或者表达尊敬之情,就会通过仰拍来表现。

这里采用仰拍,广角拍摄,背景是凯恩的巨幅海报,变现出凯恩当时的意气风发与自信。

低角度拍摄可以传达的信息不只是高大、自信的形象。

例如这一部分,是凯恩和他的挚友利兰友情破裂的情节,据说是威尔斯要求托雷把地板打穿后将摄影机埋入地下拍摄的,如此低的角度,刻意压低天花板的高度,在凸显人物高大的同时又带着一种无力感,表示着人物矛盾的一面。天花板占了画面的一半,压迫感顿时扑面而来。


戏剧性灯光

早年威尔斯在剧场工作,所以其影片风格多少受到些许剧场影响。光影对比更强烈,画面更具有张力。

这是开场不久的一段二人中景镜头,场景为一个小的放映厅,年轻的记者被要求去调查凯恩遗言“Rosebud”的含义。

这是故事后期,凯恩已步入老年阶段,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住在空荡荡的宫殿中,昏暗的环境和中间的强光对比,有种舞台戏剧感,同时两人距离甚远,也暗示着关系的疏离。

其灯光在凯恩少年及为年轻报人的时代多采用高调路线,当他渐渐年老,人也越来越尖酸刻薄时,灯光也逐渐变暗,反差渐渐增强。他的宫殿永远在黑暗中矗立着,只有几抹光线穿过压迫人的阴暗,显现出椅子、沙发或无数英雄式雕像的轮廓。

——《认识电影》 贾内梯

这些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画面,但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啦。

《公民凯恩》的精华之处远远不止这些(这种强行广告的即视感是怎么回事啦(/▽\))好几个转场镜头也堪称惊艳,还有场面调度,例如上面童年时代那张截图的戏,几个演员的走位带动的画面感也超级棒。黑白影片也完全不影响观影感受。至于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更是可以讨论上三天三夜啦。

这个学期在影片制作课上也看了不少电影了,大多都是以前的黑白老电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个时候虽然拍摄设备远没有现在发达,但真心可以秒杀现在上映的很多电影啊,艺术果然是要用心去创作的东西。

相关文章

  • 观影——《公民凯恩》

    最近正在看贾内梯的《认识电影》和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两人都对《公民凯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贾内梯还特地花了整整一...

  • 观影日记 | 《公民凯恩》

    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自导自演的银幕处女作,这是一部公认的在美国电影史上不朽的影片。 电影开头是一个黑沉沉的夜...

  • 1.25《公民凯恩》观影

    1、凯恩的人生,孤单吗?凯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有手里的饰品,遗言只有“玫瑰花蕾”几个字。身边没人家人,没有朋友...

  • 寻不回的爱——评《公民凯恩》

    分类:电影 豆瓣:公民凯恩 一、其人——复杂而丰满 《公民凯恩》中的主人公名叫查尔斯.福斯特.凯恩。这一人物形象是...

  • “公民”凯恩

    在看完《公民凯恩》这部电影以后,我想了好久也没想出到底该怎样写这篇影评。 无疑,它是一部“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 观《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有感

    今天看了大名鼎鼎的《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看评论发现导演当时居然只有25岁,而且此片是他自编自导自...

  • 绘本讲师训练营【17期】6/21阅读原创《我们需要的,要自己去寻

    17019-吴凯洪 电影《公民凯恩》,主角凯恩死前留下最后一个子“rosebug”(玫瑰花蕾),记者用这个字...

  • 玫瑰花蕾

    《公民凯恩》是一部享有盛誉的电影,影片围绕着对凯恩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调查展开,在询问了许多凯恩的身边人后...

  • 凯恩与赫斯特

    凯恩与赫斯特 ——《公民凯恩》影评 这部电影以20世纪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为原型,讲述了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反映了许...

  • 题目二:视听语言|分析你熟悉的一部电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浅析《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自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影——《公民凯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em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