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连续上一篇“《毛泽东传》(3.1)”第二章
上一期的最后讲到了毛泽东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政见,这确实很天真。
17岁的毛泽东仍然关注英雄豪杰,但君王已被他抛弃。后来,他成为了学校里第一批剪掉长辫子的学生,他和另一个造反的同学曾强行剪掉了10个本已经签署了“剪辫子协议”,但后来反悔了的同学的辫子,从而又收获到10条辫子。
1911年10月,革命者在长沙开始了推翻清政府的工作,267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要崩塌了。而毛泽东也只在长沙的这所学校待了4个多星期。
革命军的一位同志到了毛泽东所在的学校里进行了一场关于新时代的演讲。毛泽东很是感动,在仔细思考了五天后,决定离开学校,参加革命。他加入了在湖南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每月的军饷是7元,除了2元作为伙食费,其他的大部分用来买报纸。
一天,他读到了有关“社会党”的文章,这是由一位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湖南人所创建的。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思想。“社会主义”在当时意味着社会改革,马克思主义还根本没有人提到过。但列兵毛泽东深受感触,他给之前的老同学挨个写信来介绍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思想,可惜他只收到过一封回信。
毛泽东并没有培养出对军队的感情,他几乎没有参加过战争,他在军中主要当勤务员来伺候军官。
连长和排长都劝他留下来,但学校的吸引力又将这个18岁的半知识分子拉了回来。
政治形势开始变得很糟,袁世凯竟然试图复辟君主制,想重新当皇帝,于是军阀们趁机爬到了前台。到了1917年夏季,中国有两个政府:在北京的是军阀杂拼的政府,在广州的是孙中山苦苦支撑的政权。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成功做了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事实上,他原先是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后来这两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到1914年初,他就是第一师范的学生了)。他和其他400余名学生一样,穿着蓝色的校服。他仍然很瘦,更凸显了他那严肃的大眼睛,他的举止言谈仍是从容不迫,也没有像大多数学生那样口若悬河。凡是毛泽东不喜欢或看不上的科目,如写生和自然,都碰也不碰,时常得0分;而他喜欢的,如社会科学,就会出色发挥,经常得满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目前对毛泽东很重要的人物: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昌济,他是一位具有某种颠覆性的绅士,因公开支持寡妇再婚权利,而引起长沙社会的哗然的人,他有一种家长风度,于是很多人叫他“老夫子”。除了目前距离毛泽东很遥远的斯大林外,没有哪位还在世的导师比这位爱丁堡大学毕业的中国哲学博士对毛泽东的影响大。后来,毛泽东娶了杨昌济的女儿,作为老师、朋友、岳父,很难不对毛泽东产生大的影响。
很久以后,这位前学生讲到杨昌济时,他评价这位教授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这赞誉很难得,因为它不带任何阶级分析色彩。
后来,他又做了许多事,如发表《体育之研究》,为长沙工人创建了一所夜校,动员同学筑起路障来抵御北方军阀的抢劫......
其中一天,毛泽东在长沙街道的某一堵墙上贴了一则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他指明要结交刻苦耐劳、意志坚定的朋友(后来,长沙的一家报纸发现了它,并觉得值得报道,于是将它印到了报纸上)。因为当时毛泽东觉得自己十分孤单。
毛泽东只收到了“三个半”回应,其中这半个来自李立三(他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但毛泽东和他发生了矛盾,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看似是个很幼稚的寻友活动,但不久,毛泽东建立了一个叫“新民学会”的政治组织。
此时,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已是个了不起的“成功者”了,他的同学们将他选为道德、勇气和文章等方面的全校模,曾一个同学说他是“奇才”,还有一个称他“很有思想”。杨昌济把他列在他教过的几千个学生里最出色的学生中第三位(第一是萧瑜。第二是蔡和森,一位党内一度很辉煌但很快陨落的流星)。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逝世,享年52岁,由于毛泽东不忍心看到母亲去世时痛苦的样子,所以,母亲临终前毛泽东不在韶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