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语下·第十四则
自第十则开始,敬姜夫人就出场了,一直到《鲁语》的第十七则,是个严肃可爱的夫人。她是姜太公的后代,齐侯的女儿。在历史上只留下她的只言片语,欠缺生平
而与敬姜夫人在同一舞台上的是他的儿子公父文伯,她的孙外甥季康子。换言之,敬姜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
这一天康子来访,敬姜隔着寝门跟他对话。以前的礼制说妇人送迎不出寝门,与兄弟相见不过寝门。
这是父权社会的规则。
季悼子是敬姜已经去世的舅舅,某天他的拜祭仪式上,季康子也来了,给敬姜夫人敬酒,夫人不亲手接受,拜祭仪式后的宴会上,又把俎给撤了,不和季康子宴饮。
这就是俎第二天拜祭的时候,宗臣不到齐她就不参加祭祀,祭祀完毕后稍稍饮酒马上退下,这是怕自己喝醉失态。孔子听说这些事,认为敬姜夫人这是懂得男女之别的礼节了。
夫人在自己范围内做到当时状况下的最好,但鲁国终究还是在三桓执掌权柄下逐渐沉沦。教育要先行!
从上文也可以看到拜祭的仪式大致流程。一直到今天,至少在闽南地区还是这样做,祭祀仪式结束后,一起坐下来吃饭,只是时代不同了。小时候还有女性不上主桌的规矩,还好现在没有了。
鲁语下·第十五则
敬姜夫人要为公父文伯娶妻,请家臣和主持礼乐的宗人宴饮,并吟诵《绿衣》第三章中的诗句。《绿衣》是《诗经·邶风》的其中一篇,第三章大意是古代的贤人,制定尊卑,使人没有差错。这是敬姜夫人所向往的。
家臣听完《绿衣》请上守龟占卜女方家族的情况。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据《周礼》,此龟甲由专人(称龟人)掌守,所以有守龟的称号。
乐师亥听说这件事,说太好了!
好在哪?一是上一则,祭祀仪式后,敬姜撤俎,没有和宗臣一起宴饮。二是为孩子娶妻,只跟本姓谈论婚事。谋划婚事而不违反礼仪,以诗歌表明态度。乐师亥认为诗是用来表明内心想法的,歌则是用来咏唱诗句的。现在用吟诵古人的诗句来促成婚事,用歌来咏唱它,是合于法度的。
注:杨黎先生说诗是废话,在除去了所要表达的意思,还留下的部分就是诗!这是诗歌在不同时代的角色变换了。
鲁语下·第十六则
公父文伯死了,上一则他的婚事如何,历史没有记载,翻过一页就夭折了。敬姜夫人心情如何不得而知。这一则是她对文伯妻妾的告诫。
敬姜告诫他的妾说:“我听说,宠爱妻妾的人,妻妾为他要死要活;热心国事,士为他而死。如今我的儿子夭折,我不要他以宠爱内眷为闻名。你们在祭祀仪式上受点委屈,请不要悲伤得消瘦下来,不要不出声地流泪,不要捶胸,不要容色忧愁,丧服要降一等穿戴,不要提高丧服的等级。遵照礼仪安安静静,来昭显我儿的德行。”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处女的智慧不如妇人,童男的智慧不如丈夫。”不经人事,不算智慧。孔子夸敬姜有大丈夫的智慧。啥意思呢?那时认为妇人疼爱自己的儿子,只会让妻妾表达思念爱慕而已,我们能看到一些丧礼上请一些哭丧的人,仿佛哭得越大声越声嘶力竭就越能表达痛失的心情——活人演戏给活人看,而不顾及躺着的那个人留给人什么印象。而敬姜抑制自己的心情,想要昭显公父文伯的德行,这就是大丈夫的智慧。
不无道理。
鲁语下·第十七则
敬姜早上哭亡夫穆伯,黄昏哭亡子文伯。孔子听到后说:“季氏家的妇人可说是懂得礼节了。爱亡去的亲人而没有私情,早晨哭夫,黄昏哭子,上下合乎章法。”
那时的礼仪是寡妇晚上不能哭,表示远离情欲!读着感觉怪怪的,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敬姜夫人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孔子在几则中只有评语,下一则正式亮相,谈论国政。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