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学者霍博兄弟两人合著的《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管理思想,这本书表面上似乎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其实讲的是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演化史。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优秀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在宏观层面的统领全局以及有效应对变化的思维方式。
现在美国的管理文化的发源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由英国移民到美国的清教徒所创造的。移民清教徒的精神特质是:在新大陆创建山巅之城的人间天堂生活,是上帝赋予清教徒的历史使命。勤勉节俭、亲力亲为的工匠精神是创造财富,实现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既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尊重个人权益,又兼顾集体利益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凝心聚力共度难关的重要保障。共治管理是强化有效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重视技术尊重技术人才,是创造财富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些管理文化的精神特质,促使美国培育发展起了许多大企业大公司,进而使美国变成政治军事经济强国。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及时有效的移植到日本,促使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书中提到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总经理下面直接是总领班,总领班管着整个工厂,不仅负责生产,还负责财务、人事等。高级经理人是个领域知识的通才。他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对企业情况十分了解。决策和执行都是一批人。参谋职能也归直线管理人。其好处是职责界限清楚,责任明确,高效率。1970年后,商学院受新泰勒主义影响,不注重实践,对所谓的专家十分崇拜。由共治式领导被专治式领导所替代。首席执行官总揽大权,独断专行。他们不注重实际情况,只注重一些数据,把制作好看的数据当作第一要务。他们为了数字好看而任意设置标准,并把坏消息进行隔离。本应该亲力亲为的制定公司战略,他却把它外包给一些所谓战略顾问和战略咨询公司。本来应该把顾问放在手边当好自己的参谋,却把顾问当神供起来,完全依赖顾问。因为首席执行管缺少的是领域知识。其实许多顾问都是纸上谈兵,很多都不如客户懂得多。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影响下,高管团队中通才加全才大大减少。
曾经参观某个知名咨询公司的时候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该公司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能迷信。如果一个公司或机构将很多事情交由这个咨询公司来做的话,实际上是将核心业务交给了别人来做。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自身的实践和经历很重要。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认真研读,但是亲力亲为的实践和经历更重要。因为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根据变化世界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才能真正化解问题。如果死记硬套书本知识,或者轻信所谓的专家,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思考问题,必定会犯错误的。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机构,管理都要深入实际,去现场,查实情,全面了解掌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管理者的经历很重要,如果没有自己亲自处理过经历过某些具体事情,你不会完全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的。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其实管理是一种技艺,这种技艺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掌握。
麦卡勒姆对违章员工决不留情,这使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当他开始改革时,就遇到了短暂的罢工反抗。到他根据自己的规章制度解雇了第 29个违反安全条例的司机时,公司的司机以罢工六个月来反抗,罢工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逼迫公司解雇麦卡勒姆。麦卡勒姆雇不到司机,只好同公司董事长共同辞职走人。麦卡勒姆虽然被迫辞职,但他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因人而废。当然,纽约伊利铁路公司在麦卡勒姆离职以后,改革措施的实施大打折扣。然而,他的朋友亨利·普尔在《美国铁路杂志》上广泛宣传麦卡勒姆的管理原则和思想,使这一系统管理变革广为人知。更重要的是,普尔还对麦卡勒姆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理论概括,总结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信息原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全盘照搬麦卡勒姆的管理方法,使公司蒸蒸日上,还培养出了一批管理精英。卡内基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起家,又把麦卡勒姆的方法推广到钢铁企业。大型公司的管理体系,至此日渐成熟。
麦卡勒姆本人后来经营了自己的公司,生意极好,年收入达7.5万美元。在后来的内战中,麦卡勒姆凭借自己在管理方面的优势,为北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在一天之内用单轨铁路开行360英里,为谢尔曼将军的亚特兰大战役送去了十万名士兵和六万头牲口,他也因此获得了少将军衔。战后,他担任了好几个大铁路公司的顾问。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麦卡勒姆的管理思想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制度化改革,使美国的企业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