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凯里学院
就《在酒楼上》讨论鲁迅的创作风格

就《在酒楼上》讨论鲁迅的创作风格

作者: 人文学院20汉本1 | 来源:发表于2022-05-16 23:53 被阅读0次

班级:20汉本1 姓名:刘亲 学号:2020410059 电话号码:18302601279

«在酒楼上»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常去的⼩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在酒楼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浅谈鲁迅的创作风格。

一,表现的深沉: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在酒楼上»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作者聚焦于知识分子吕纬甫在病态社会里的精神病苦,也是着眼于揭示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并开创了“离去——归来——在离去”的归乡小说模式。《在酒楼上》的主⼈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正是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灵的痛楚。⼩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同时在吕纬甫的悲剧中正蕴含着他对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的青年们的针砭。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中的叙述者“我”与吕纬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反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的绝望与荒凉。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说的新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就《在酒楼上》讨论鲁迅的创作风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sg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