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作者: 韩同志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14:24 被阅读55次

    读书,如果从定义上划分,我认为可以分为

    广义的读书和狭义的读书

    狭义的读书,是指为了完成一个暂时的或者说阶段性的目标去读书。比如,我们为了应付考试读的书,就是狭义的读书。

    广义的读书,是指为了实现一个愿景,一个长远的、终极的目标而读书。比如,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就是广义的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读书”这个主题,指的就是——

    广义的读书

    记得在04年,有一个帖子爆红:

    某位知名职校校长说:“在我们这里,如果学不到真本事,那跟北大清华还有什么分别呢?”

    前不久,刚好我看《奇葩说》节目,有一个清华的高材生,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各项履历、成绩,非常的有才华,最后他问了高晓松一个问题:

    “我找工作,到底是应该进国企呢,还是进私企?”

    高晓松听后很失望,他说:

    “你的心中,没有理想,名校是国之重器,培养你,不是说让你找一份工作就完了,而是要让这个国家相信真理。”

    如果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那你上职校比上清华要好。

    清华大学不是一个就业培训基地,它的目的是要培养对于知识、思想乃至真理的一种追求。

    所以这两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去找工作,很可能清华大学的学生比不过职校的学生。但如果是要比创新精神、比未来的增长潜力,清华大学的学生会好很多。

    王阳明在幼年还在读私塾时,他就问了老师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老师说,读书就要向你父亲一样,中状元(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当大官,这就是读书人的追求。

    王阳明有些不屑,他说,我认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像孔孟一样,做圣人。

    王阳明一生只活了57岁,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成就却是非常非常大的。

    首先,从名利来说,他做官做到了侯爵。侯爵是什么概念?在古代侯爵被称为“超品”,也就是超过一品,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普通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在读书时,王阳明因为对科举制的不屑,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愤青,他答题的时候喜欢随性发挥,不按照标准答案,结果第一年就落榜了。

    王阳明是一个一心要做圣贤的人,他有远大的理想,所以,他不会只看眼前的得失,更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

    “别人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动心为耻。”

    自己落榜了,如果觉得很羞耻,就觉得别人的眼光让我承受不起,这才是可耻的。

    王阳明虽然叛逆,但他并没有拒绝科举,因为他知道,在那个年代,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够做官,做了官才能为百姓做事。所以他第二年就考过了,成功进入仕途。

    虽然从结果来看,王阳明一生的成很大,但是这个过程确是非常的坎坷,非常的艰难,非常的不幸。他一生中不断被人暗算、排斥、打压、陷害……可是这些都没有影响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最终成为了一代圣人。

    为什么王阳明能做到宠辱不惊?因为他心怀天下,具有一个开阔的视野,一个远大的目标,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我眼前做的事情,并不是我的目的,虽然我必须得干好这件事,但它只是我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一个路标,一段必经之路。它永远只是过程,不是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我都不会畏惧,更不会被它打倒,因为我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所以,我不会逃避,你说要科举我就科举,我会遵从世俗的规定,但是我不会把自己的定位搞的很low,因为我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都知道,这次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不忘初心”

    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靠的就是“不忘初心”的动力。

    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即使也会要解决各种阶段性目标,但你不会因为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实现了而懈怠,也不会因为这个阶段性的目标不实现而沮丧愤怒和焦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建立一个伟大的目标,然后“不忘初心”。

    当一个人心怀天下,有一个远大目标时,他面对阶段性不顺利时,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不会因为眼前的种种纷扰,让自己忘记当初的目标。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们小的时候,大人们问我们,以后想做什么职业啊?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会回答,想当科学家!但是为什么最后当科学家的人很少呢?甚至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曾经还说过想当科学家这回事。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忘记了初心。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一直是以一个“短期目标”来评估一个人的。还没上学时家长就会告诉你,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上好的初中,重点高中,上好大学,将来才能进好单位。

    我们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求学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眼前看得见的“小目标”在等着我们。

    在这样压迫的环境下,我们的人生目标,很可能就成了,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过一种体面人的生活。

    所以,前面那个清华生问:“我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的生命一直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短期的、含有威胁性的目标所驱动的,他已经习惯了只看脚下,而忘记了远方的路。

    王小波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讲到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有什么好处。登山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山在那里”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登山人内心对山的渴望,让他不断攀登。

    你学习不是因为你想学习,而是因为你不得不学习,你知道你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学习这件事,它不是你内在的驱动,而变成了一个外在的威胁。

    每年高考后,报道中都会出现一个盛景:很多考生考完后,开始教科书给撕了,叠成飞机,看着漫天的纸飞机飞舞,他们在呐喊,他们在欢呼,甚至有的干脆点把火,在操场上烧书,那个解恨啊!

    为什么很多人离开了学校,就基本不读书了,因为他们恨读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恨。恨,成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

    白岩松在长江文艺出版过一本畅销书叫《幸福了吗?》,现在已经累计销量百万册,“幸福感”至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的生活条件和十年前比,好了太多,为什么人的幸福感不强?因为他生活的动力,全都来自外部的威胁,而没有内在的驱动,天天活在一种恐惧中,怎么可能幸福?所以现在有一组流行的词,叫——

    习惯性焦虑、习惯性愤怒、习惯性迷茫

    当你不断完成了一个个的阶段性目标,终于到达那个所谓最终目标时,你才发现那其实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后面还有更多的目标等着你,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目标啊,或已知或未知。当你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把这些东西都完成的时候,你也就变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人。

    读书的力量,就在于它能不断提升你内在的驱动力,用一种内在的目的驱动你自己,这个目标也许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它永远牵引着你,让你一直朝着心中即定的方向前进,你就不会执着于当下,不会愤怒、不会焦虑、不会迷惘。

    读书的力量,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力量,不是要我读书,而是我要读书。你会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有志业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职业的人。

    《读书的力量》新书分享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st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