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看见的朋友了,公众号已经改名了,改了一个特“俗”的名字。
“看山非山”,出处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关于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只是我取这个名字时却不完全是如此意思,待我慢慢道来。
看山,一者在于角度的不同。远看群山万壑,或雄伟壮奇,或钟灵毓秀,或精巧雅致不一而足;近行漫步山间,一花一夜,一树一木,皆是世界百态,各具灵性。
看山,亦在于一个看的方法。用眼观,自然之境盈目不暇;用耳观,花鸟草木是曼妙梵音;用心瞧,境有百样,心有百样景。
看山,还在于一个看破,看破一切。看破的不止眼前的一片山水,要看破的还在于这山水背后的一切。也许我们所看破的所谓“看破”,根本不是所谓的本质,而只是这本质的某一面。像是那盲人摸象,每个人都以为是象,尽管那是象的一部分,但那并不是全部。
所谓的看破,就是在于接受这一点,承认我们不可能了解“本质”的全部。我们看山只能从一个角度看,我们看山只能从一个方法去感受,我们只能从自己局限的某方面看山。
再引申一层,可是我们看山不仅只能从一个角度看,我们看山不止只能从一个方法去感受,我们不止只能从自己局限的某方面看山。
我们可以让自己动起来,多行几步,从不同角度看山,丰富自己的角度,寻找更美更不同的山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一切感官都调动起来,眼耳鼻舌身意,让山的美景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可以同他人分享自己对山的感受,了解他人的感受,丰满自己的体会。
这许是看山的意义吧!
非山,所看的是山,可我们却不只是看山,山中的花,山中的水,山中的万物都是独立的,亦是山的一部分。
非山的感受在于想象的飞翔,莫要局限于山。我们能够看的不止山,还应知山的那边有水,水的尽头有海。山的意义在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你看得见海的尽头还有山。
非山,非还在于非议。你须知山的存在也许只是虚相,我们需要探求山的一切,知晓他的来世今生,我们爱她,所以需要爱她。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峰回路转是转折之意,风起波生亦有变化之况,人们对着两词的理解大多都是积极的,峰回路转即是柳暗花明,风起波生,顺风顺水。
愿未来是个积极的变化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3492/93b4b9ef55aacbe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