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培训,因为宝宝生病只参加了两个半天。收获是很大的,才会促使我下决心放下生病的宝贝周日下午仍坚持。聂老师说我面临着选择的困难,没错,有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精力只能够干好一件事:工作学习或带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是在做选择,有时做的是不得不做的工作,但是这次是参加的自己想参加的培训,选择了工作培训,就没时间培孩子,人无分身术。
第一天我们明确了板块分工,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厘清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直觉得阅读不是读书,很高兴这样的观念已经被一部分家长认可,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多元阅读的重要性。
第二天上午虽没能参加,但在心里也想了一想:我写一篇文章和我指导孩子们写一篇文章,做法确实是有区别。我们无意中给了孩子们一些限制,我在想当我们心里更明确一篇好文章的重要要素后,我们可以在写作指导中去繁就简抓住核心要素,少限制孩子们的思维。
昨天下午是一次洗脑。从来没有以学生的角色听过一堂小学语文课,当我的角色是上课或听课老师时,我的心里想的都是:教学目标、重难点、直奔重点、突出主题、营造氛围、打动听众……这些是我们老师需要的,我们什么时候想过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呢?当角色换位以后,一切都变了:老师为什么引入了《三个儿子》的故事又不讲故事让我们看木桶图片?为什么不让我们说说某一次“争吵”而要我们下定义什么是争吵?为什么学《祖父的园子》要先找“什么样的祖父”再找“什么样的园子”?在学生眼里,课文原本是一个个好玩的故事,一篇篇美丽的文字,可我却拿着手术刀把文字一段段支解再告诉他们:你瞧,这是中心思想,这是写作手法,这叫首尾呼应……我突然无比愧疚,我曾经给课文做了多少台手术,压抑了多少孩子的心灵,浪费了我和孩子们多少时间……而且我们还自以为是地一直这么做,一直这么研究:如何支解课文,如何对付熊学生……我们的心里装着教材、教法、课堂、听课老师……唯独没有装着: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是一个个成长中的人。我们所谓的“备课备学生”,不过是备了一个班级,怎么让这个班级在这个课堂上不出乱子,我们称之为“把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如果能想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会更改我们的教学设计,会更尊重具有不同差异性的学生,眼里有“人”,心中有一个个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但同时我又忧虑:面对中国班级人数众多、高考指挥棒高悬、教育要展示要竟争的现状,要实现真正“为了人”的教育,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觉醒。醒了,才能有行动,行动了就一定能带来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