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业本每天写1000字人民广场
经典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经典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 三秋桂子2021 | 来源:发表于2022-02-03 18:00 被阅读0次

    原作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读我赏

    一个人要历经多少磨难才能成就自己?

    假如苏轼不曾经历被贬甚至差点掉脑袋的凶险,还会有后来的苏轼吗?

    假如苏轼做官做得顺风顺水,家庭事业一切顺遂,还会有后期词作的鼎盛吗?

    一切都是未知数。

    假如将苏轼一生经历换到另一个人身上,他未必能如苏轼这样,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所以,环境可以改变人,但决定改变效果的关键在人。

    如果不了解苏轼生平就来读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可能感觉这不过就是一篇夜游赏月笔记而已。

    假如你知道了这人曾“冠盖满京华”,声名动天下,满腹才华和治世之才,他年少时的科考文章曾位列全国士子之首,而今因为书生意气被一贬再贬。

    昨日还“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天却落魄到黄州这样远离京都、远离权力的一个穷乡僻壤。

    当初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每日高朋满座,到如今只在黄州担任着一个可有可无、没有实权的职务,你就能想象的到他的内心该是何等荒凉寂寞!

    但是,从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你何曾看到一丝怨怼或愤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个沉浸在怨天尤人中的人,是看不到月光的,哪怕月光照到他身上,也不能照进他的内心。

    只有一颗平静淡然的心灵,才能读懂自然的语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你静下来时,才能与自然对话。

    古往今来,最高超的艺术家都把自然当做朋友。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把南山当做住在对面的邻居,偶然间的一次相望足够让自己悠然自得。

    李白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唯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在李白眼中,敬亭山就是最忠实的朋友,哪怕相看无语,也心生欢喜。

    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深的竹林里,诗人弹琴,长啸,无人解语,但他并不寂寞,因为明月一直在悄悄陪伴着他,洒下一片清辉为他助兴。

    有这么好的月色,而且入户邀约,何不赴这一场美丽的约会?解衣欲睡的苏轼读懂了这份邀约,于是欣然赴约。

    这么美好的月色怎能独享?可是身在黄州,人微言轻,门前冷落,与谁分享此刻美好?

    良辰美景,如果没有与自己分享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但是,如果与不同频的人分享,不但无法产生共鸣,反而破坏原有的兴致。

    幸好,还有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连被贬都有人陪伴,命运待自己也算不薄了。

    果然是心有灵犀,这样美好的夜晚,怀民也和自己一样未眠,看来是在等待我的到来。这就是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言语过多解释。

    好了,一起来看月吧。

    和张怀民相与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夜晚的寺院更加寂静,像为月光准备好了舞台,只等最惊艳的一刻上演。

    月华如水,倾泻到庭院中,好似雨后留下的积水,清澈空明。细看来,水中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随着水波荡漾,让人不由得沉醉其中,物我两忘。

    猛然间抬头,才发现那积水不过是月光泻下来的一弯银辉,那水藻、荇菜原来是庭院中随风摇曳的竹柏投在地上的影子。

    这样美好的月色何夜没有?这样的摇曳的竹柏何处没有?为什么无人欣赏这样美好的月色?

    恐怕大家都太忙碌了,忙着升迁,忙着交际,忙着为世俗奔波劳碌,哪里有像我们两人这样悠闲的心境呢?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有时候,失去也是一种得到,失去了升迁机会,也摆脱了俗务繁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倘若为了名利熙熙攘攘,还能有如此明净澄澈的心境,还能欣赏到如此明心见性的月光吗?

    不如放下一切,享受当下的美好,不辜负这一夜清风,一泓月色。

    经典诵读,让生活更美好!

    2022-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yu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