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第十六章季氏篇九节,孔子谈到了“人的三六九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夫子有什么所谓的等级观念。
孔子说:通过自己思考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原来孔子是以学习为标准,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将众人划分了层次:第一等,是生而知之,就是那种悟性很高,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学到知识的人;第二等,是学而知之,就是通过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知识;第三等,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实在没办法了才被迫学习的人;第四等,则无法评价,因为他们压根就不肯学习。
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圣人就是属于生而知之者,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老师,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去领悟。 生而知之,这个成语出于这里。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只要肯学习,就不会是最下等的。什么人打死也不肯学习?懒惰的人。所以,懒惰是万恶之源。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欢古代,勤奋好学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从未说过自己是天才,他只是说自己“敏而好学”。在好学这一点上,孔子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这一点,孔子从来都不敢自夸。
在孔子的层次划分中,他将自己归在了第二类。这当然是在教育学生,有的学生资质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怀疑老师是不是生来就比自己聪明,所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于是孔子说,我也是后天努力的啊,大家只要好好学习,也会像我一样博学的。天生不够聪明,那没什么关系,只要肯学,就一定会有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