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712/aceacf0c5d203c77.png)
但其实曾国藩的起点并不高,普通的家世、普通的资质、普通的体质。但是如此“普通”的他为何能有如此成就?回顾他的一生,他的做人做事之道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由于大部分的我们也是最为普通的普通人,曾国藩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总结。
一、尚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712/d1ea4011434b516d.png)
“尚拙”,即崇尚笨拙。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在争做“精明之人”,谁会这么傻去“崇尚笨拙”?但有的时候,看似“精明”的人常常用的是投机取巧之道,即使赢得了一时的胜利与辉煌,但因求胜心切,基础不稳,往往无法有大成。
而曾国藩的“尚拙”,其实也是基于他天资不高下的一种选择。既然自身的基础不高,那就沉下来心,踏实的走好每一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利用水滴石穿之力将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同时曾国藩做人也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还懂得选贤举能,给有才能的人展现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也拥有了无数的朋友,据说他做京官时经常交往的朋友就多达一百多人!而且正是由于他广泛结交、肯于付出,也使得他的名声愈高,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敬。
此外在用兵打仗方面他也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比如湘军常常用“打壕围城”的方式去转守为攻,看似笨拙,但却能取得奇效。
二、善于总结反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712/190352a879989093.png)
曾国藩年轻时因基础不好,几次院试都名落孙山,甚至有一次还被考官当做了负面教材。但是他并没有认输,他认真反思自己的文章与高分文章之间的区别,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好像突然打通了奇经八脉一样,在之后的考试中一路高歌猛进,通过了乡试、会试,在28岁就高中了进士!要知道在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纪是38岁!
而后来曾国藩这个一介书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建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也在于他懂得分析总结,通过反向思考政府正规军失败的原因,然后反着来招募人员训练而成功的。
在生活中,曾国藩还会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有点类似现在的晨间日记。由于他把“做圣人”当做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如果在生活中他认为自己有做的任何不好的事情,都会进行深刻反思,有时还会让朋友进行监督。
三、懂得变通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早期的曾国藩也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好官”,但这种性格常常让他各种碰壁,得罪其他官员不说,还会得罪皇帝。那下场可想而知,谁都不愿意配合他工作,更不用说实现自己的救世济国的理想了。真如海瑞那样的清官,除了留下一身清名,对国家对人民又能带来什么真正有用的贡献呢?
因此屡次受挫的曾国藩后来也学会了变通,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他也可以对一些原本看不惯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这是对官场现状的一种妥协,但何尝不是一种政治智慧的增长?懂得在不违背底线的基础上不随意与其他官员为敌,懂得利用对方的弱点为自己做事,反而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为他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湘军奠定了基石。
四、实验精神和开放态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712/a1dc8ca9ec6805ec.png)
曾国藩虽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但他不像一般的儒生那样墨守成规,遇事他都乐于尝试,勤于尝试。即使身为一个文官,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也愿意去尝试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建立军队。这该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没有经费,他到处募集;没有人员,他四处招募;没有经验,他辗转思索。就这样,他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湘军!
面对外国的侵略,他也不会一味排斥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他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转变了以往天朝上国君临万邦的传统观念,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个在现在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当时来看却是石破惊天的革命性观点!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身处清末动乱之际,创建湘军,开创洋务运动,培养了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在清政府即将覆灭之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挽救大厦之将倾,让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多年。虽然他做的可能是徒劳,虽然很多人也骂他阻碍了先进力量的发展,但是我仍然敬佩他,对于那个时代的他而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涤荡国家动乱,寻找复兴之路,这就是他对国家对人民最好的答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