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曾国藩(13)——在丁忧中自我蜕变
读《曾国藩传》,读曾国藩做学问、做人的故事,不得不提一下晚清时期,朝廷命官关于“丁忧”的制度。
曾国藩在北京当官后,家里第一个去世的亲人是他的祖父,他接到家信后向道光皇帝告假,想告假回乡丁忧,皇帝称其父健在,为祖父丁忧的事情,应该由其父去做,曾国藩作为孙儿,不能回家丁忧,却准了他两个月的假期,在北京的家里为祖父守制。
曾国藩的母亲去世后,曾国藩收到家书时正在出差的路上,得知噩耗后,他给咸丰皇帝递上一份奏折,不等咸丰皇帝的御批,就日夜兼程往荷叶塘老家赶路,一份奏折就告假了三年。
尽管后来因为太平军的作乱,各方势力逼迫,各种因素让曾国藩未能待在荷叶塘为其母亲守孝三年,但也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
曾国藩的父亲去世后,他更是丢下庞大的湘军,丢下纷杂的各种公事,又是一封奏折就告假三年,两手一松,两脚一抬就跑回了荷叶塘,将国事、战事全都抛在了脑后。
也正是这三年在荷叶塘守制的时间,让曾国藩脱胎换骨,得到了重新做人的机会。当他再次回到湖南官场,再次回到湘军大营时,年过四十的他,做人、做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不再跟以前一样我行我素,不再直来直去说话得罪同僚,不再由着自己的喜好去办事。
而是学会了迂回,学会了和皇帝打太极,学会了揣摩当权者的心思,学会为了办成一件事而放弃自己的本性。
这里有两个地方比较打动我,一是为父母守孝可以获得长达三年的自由时间。书里并没有说曾国藩回乡丁忧时,是否仍然可以领取朝廷的俸禄,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曾国藩在两次丁忧的时期内,都保持着京官的身份,官位依然保持在原处。
丁忧的制度,不好去评判它到底好不好,但却是我比较向往的自由时间。
一个人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大多都已经成年甚至是年数较大了,对生活、对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常年为了生活、为了工作,日复一日地忙碌,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回望自己、修理自己。
如曾国藩那样,在丁忧的时间里,可以好好守在家乡,守在家人的身边,不仅尽了孝心,还能从父母的离世,从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从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里,借用守制的三年时间,好好地反省自己,好好地寻找突破口,好好地修身养性,以达到修炼更完善的自己。
为什么曾国藩在为母亲丁忧的时候,没能像为父丁忧时产生那么大的转变呢?
一是因为他为母亲丁忧的时间比较短,在他母亲还未找到合适的葬身之地时,就被迫戴孝出山。而且在他回到荷叶塘为母丁忧的时间内,尽管他人在荷叶塘,但心却一直牵挂着外界的事务,没有像为父守孝时那样,老老实实守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黄老经。
第二个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曾国藩在为父丁忧的时间内,从一开始的伤心、烦躁,到后来静心、学习、内省,他真正利用了在家守孝,不用操心国家大事的日子,全方位地认真剖析自己。找准自己的缺点后,就开始静心修炼,弄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后,就实打实地进行自我改造,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不是不知道改变的途径,可多年的习惯,往往让一个想改变的人却难以实施自我改造的具体行为。
众所周知,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张被涂得乱七八糟的纸面上,若想再画出一张好看的画,就得先擦掉那些不好的痕迹,否则,再好的画家也无法完成旧画画的改造。
为父丁忧的曾国藩,时年己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他骨子里的那些缺点,已经将他人生的纸张填得满满的,让他找不到空隙去画他想画的新画面。可他却凭着自己的认真和尚拙,一笔一笔将之前未画好的痕迹擦去,再用修炼后的自己,一笔一笔绘出了他人生后来二十年的辉煌。
别说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想改变自己身上的不足有多么不容易,就是一个小孩子,如果不小心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想要改变也是相当困难的。
为父丁忧后再次走向官场的曾国藩,给了所有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敬爱他的人更加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让他曾经的“对头”为他一路开绿灯,让他办成了他此后所有想办成的事。
由曾国藩的丁忧和转变,我想到了如今职场上的休假。如今我们的休假,似乎都是为了休息和消遣,是觉得自己平时工作和生活都太忙太累了,一定得利用休假的时间,好好放松甚至是放纵自己。
极少有人会利用休假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性格,去反省自己的缺点。
读了曾国藩,知道他在休假时反省自己后,让自己的人生开了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既然他能利用休假的时间改变自己,这个方法也必定适用于每一个希望自己变好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