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的书市面上铺天盖地,百分之九十却是“成功学”一类,“跟曾国藩学做人”“跟曾国藩学做官”“曾国藩的处事谋略”......未免功利且肤浅,多数书籍都将曾国藩的经历当做做人做官的教科书来学习,殊不知,他老人家做人做事以一“诚”字为本,真诚,远胜过套路。
为什么大家如此推崇“曾国藩”系列?
不同于常规的剧情设定,被后人奉为“圣人”楷模的曾国藩,在二十七岁以前他身上的标签只有“愚笨”、“愤青”这样的字眼,七次县试才考取秀才,作为“无智商、无背景、无资金”的三无高龄青年,早已过了功成名就、建功立业的黄金奋斗时期了,谁也没想到在未来的三十多年间,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能逆袭成为被对手和朋友一致推崇的“圣人”,且位极人臣,他的蜕变之路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齐家治国,都堪为千古典范。
怎样的经历使曾国藩化“愤青”为“老奸巨猾”?
如果你以为曾国藩的飞黄腾达从考取秀才开始,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二十余载的耿直boy,带着自傲、浮躁、浮伪这些个性冲入官场,说话冲、办事直、高己卑人、人浊我清,这让他在污浊混沌的晚清官场四处碰壁,一时心生愤懑,满腹牢骚和无奈,数欲辞官。也是这样急躁的愤青个性让他被咸丰皇帝释去兵权,一度不被启用。同期为官的下属眼看着都因战功步步高升,他内心更加抑郁不得志,一时又无可奈何。
原以为自己的官运就要终结于此的曾国藩,索性安之,闭门研读老庄著作,可以说,就是这一年多的阅读时光,彻底改变了这匹“野马”,他豁然开朗,悟出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圆滑柔软、懂得退让是必需,并立下了成为“圣人”的志向。此后,他对同僚和气谦虚周到,对上不再直言不讳,对下不再一味从严,但内心操守分明,在大是大非上坚守原则。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命运因三点而转变:
1.面对逆境的恒久坚持;
2.阅读;
3.立志,即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平庸者到底该如何完成逆袭?
通过两年的家居闭关,四十岁高龄的曾国藩华丽蜕变,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后平步青云,重获重用位极人臣之外,还深得一众官场同僚和文人墨客所敬仰。不想说太多的鸡汤文字,但如你如我,是否有可以从中借鉴一二的逆袭之法呢?
曾国藩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后来他回忆自己的变化说“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囧不相同”。其实,曾国藩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个性。坚持阅读给了他开阔的眼界和学识,但真正的改变源于他坚持“日课”。每日坚持记录自己言行不当之处,对比书中古圣人,时刻以圣人要求来约束自己,在“日课”中告诫自己哪些方面不可松懈,持续自律。从“日课”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位“圣人”可爱之处,古说曾国藩有四大缺点:心性浮躁、为人傲慢、浮伪、好色,这些缺点其实和多数人的缺点并无二致,可以说曾国藩和这些缺点的抗争持续了二十余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恰恰是个性是最难改变的,这过程中也会有崩盘,也有反复,也有长时间看不到进步,难得的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2.为人处事。待人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不论是对待一生和自己“瑜亮之争”的亦敌亦友左宗棠,还是对待素未谋面的官场同僚,他都以宽容、谦逊之心,真诚相待。做事不绕弯、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原则,看似“笨拙”,实则“大智若愚”。
3.思维方式。不同于偏向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缺乏严密细致推理过程的中国式思维模式,曾国藩更类似重实证、重逻辑、重差别的西方思维。重实证,凡事提倡“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总愿意亲身经历体验,乐于尝试;重逻辑、重差别,比如他著名的“相术”相人之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不同人眼、鼻、腰身等特征的差别,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相人之术,“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可以说是阅读打开了他局限的思维,开阔了他的心胸,通过坚持“日课”,他持续践行着“圣人”的修行目标,有志、有识、有恒,何事不成?
网友评论
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问两个问题,我要说的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发表的和别人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