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打造的过程如何实现?
上篇我们谈到,我们的大脑不是可以随时关闭的房间,无法断绝信息输入。那么如何在“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的信息狂潮中进行结构化呢?
我们再来想象一下那间堆满杂物的房间吧(不知谁的房间,这么好用)。
在一间已经快堆满杂物的房间,你要开始整理,首先得做什么?得先东挪挪,西挪挪,腾出一个空间来,哪怕只是一小块空间也好,对吧?然后,再把某一类物件,从四面八方犄角旮旯里找出来,放在这个空间里,实现归类。如果空闲空间比较多,那么也许可以同时规整几个分类,但如果可用空间不多了,就只能一个分类一个分类来整理了。
同理,整理知识,我们也需要通过整理工具(后文会介绍)在头脑中清理出一块空间,用来放置属于同一分类的信息,其它信息,我们先暂时把它们归入“其它”这个大类中。能够同时处理多少个分类,取决于我们的心智带宽与整理经验,整理得越多,经验越丰富,结构化知识越多,心智带宽也越大,如同整理房间,房间内被归类好的物件越多,整理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
在知识整理过程中,我们所说的分类,可以用另一个更为知识化的词来代替:主题。主题设计,既是知识体系的灵魂,也是知识体系打造的艺术。
说“主题设计”是知识体系的灵魂,这点好理解。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一定是“关于xxxx”知识体系,这个“xxxx”就是主题。因此,正在或正准备打造知识体系的朋友,不要只说“我要打造知识体系”,你得说“我要打造个关于xxxx的知识体系”,能说清楚这个“xxxx”,才能在脑海中无边无际的信息中知所取舍。
OK。当我们开始尝试落实这个“xxxx”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说“我要打造一个关于阅读的知识体系”,哇,有关阅读的内容可是无边无际啊!方法、工具、书单、书评、出版社、作家、译作、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现代科学、古典名著……那我们缩小一点,打造一个“关于东方文学”的知识体系,从《诗经》、《山海经》到《三体》,这也是洋洋洒洒啊;那我们再缩小一点,打造一个“关于《红楼梦》”的知识体系,可要知道,研究《红楼梦》本身已可独立为一门“红学”了,那是否可以再缩小一点?打造一个有关“《红楼梦》诗词赏析”的知识体系?是不是简单多了?素材现成的,先把《红楼梦》内的诗词都抄下来,这就完成了第一步整理工作,再对这些诗词写读后感,或者,把这些诗词按体裁、词牌名,或者内容进行分类统计,都可独立成型,自成一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啊。虽然它很小,但哪个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由若干个小知识体系构成的呢?
我们说主题设计,是知识体系打造的艺术。上述这种方法就是知识体系打造的技巧之一,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界法”,通过对“知识边界”的定义,来调整知识体系范畴的大小。范畴越小的知识体系越容易构建,与其一开始就打算搞个“大课题”,但迟迟无法落地,还不如先从“小课题”开始,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完成一个再做一个,如果每个“小课题”之间是彼此相关的,那么“大课题”也就随着积累呼之欲出了。
“边界法”只是知识体系主题设计的技巧之一,另一个技巧,我称之为“跨界法”。什么意思呢?打造知识体系,可以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融汇贯通,提高学习效率,另一个目的则是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创新,而创新,则通常是知识体系构建价值最大化的表现。触类旁通,就是将原本不同类别的知识,通过某种方式关联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跨界”。
还以《红楼梦》为例。同时对建筑与《红楼梦》的朋友,可以考虑这样的主题:“关于《红楼梦》与清朝建筑”,同时对服饰与《红楼梦》的朋友,则可以考虑这样的主题:“通过《红楼梦》看清朝服饰”,等等。
每个人脑海中的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各自熟悉和喜欢的领域千差万别,这种多样性,恰恰为跨界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希望打造知识体系的朋友,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最感兴趣、心得体会最多的领域,再在这些领域内建立关联,从而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新的知识门类。
“主题太大”,“不知做什么主题”,常常是打造知识体系的朋友感觉为难的瓶颈。“边界法”和“跨界法”,则可以突破这个瓶颈,让知识体系打造变得容易起来。这个环节一突破,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不过,我们在这个环节已经耗费了太多的笔墨,接下来的方法:建立结构、输出作品、衍生发展,以及相应的工具,就继续……
且听下回分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