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市场理论认为市场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产品产生80%的利润****。
长尾理论则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由于存储空间无限扩大、生产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即使是需求量极低的胃部产品,哪怕只有一个买,也可以生成并销售出去,企业的利润更多来自尾部产品。
2、什么是免费?
免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钱在不同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好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金钱市场之间的转移。
免费针对的不是单一对象,而是两个甚至多个彼此联系的对象。
经济学家把这样的免费称作“交叉补贴”。
我的思考:
免费的本质就是二段付费。
1)企业用钱,购买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朋友圈关系,你未来的需求等;
2)你再拿着这些钱,去购买“免费”的产品。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叉补贴”的最后,钱还是回到了商家手中。
3、为什么可以免费?
充裕是免费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充裕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经济学里被称为“边际成本定价法”。
其本质是因为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而产生的成本的增加量。
我的思考:
数字产品都具有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特点,
因为边际成本低,每个复制品的成本可忽略不计。
免费容易引爆「网络效应」。
“边际成本”是原理,“长尾理论”是现象,“免费”是商业模式。
4、利用免费让价值发生转移的四种模式:
1)交叉补贴。
补充案例——
• “买一赠多”:本质上是打五折的另一种说法;
• “内含赠品”:本质上赠品的成本计算在总价里;(例如包邮)
• “先免后付”:本质上增加“沉没成本”进而付费购买正品。(例如各大影视平台试看+会员)
我的思考:
• 付费产品补贴赠品,赠品利润平摊进付费产品;
• 日后付费补贴当前免费,提供免费或非常廉价的商品,然后通过耗材才获得利润。
• 付费群体
比如,充100元话费送一部手机;专业打印机免费,油墨付费;电视免费,电视盒子付费... ...
2)三方市场。
我们之所以可以免费的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剧,因为广告主为节目付过钱了,所以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看到广告。
交易的双方从“制作方”和“观众”之间进行转移。
观众:免费看电视,并付费给广告主;
广告主:付费给电视台投放广告给观众看;
电视台:免费播放电视给观众由广告主买单。
我的思考:
• 免费是为了获取流量,交易通过第三方完成。
• 你让第三方(如公众号),用钱购买了他(读者)的注意力,他的人际关系;
• 他(读者)在用钱买第三方(公众号)上的文章。
• 付费群体补贴优惠群体。
补充案例——
俱乐部&酒吧,对女士免费,向男士收费。
博物馆&游乐场,对孩子免费,向服务收费。
凭学生证半价。
上述两种模式的免费本质上是捆绑销售,成本受限。
3)免费加收费
限定时间:60天内免费用,之后收费;
限定特征:笔记工具基础版免费使用,专业版需要付费。
例如:游戏皮肤、杀毒软件...
互联网产品一般遵循“5%”的原则,5%的付费用户是这个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
比如,100个用户,只有5个付费,其余95个人免费。
这种模式成立的前提是企业给这95个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是极低的,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思考是:
- 其策略是“让用户购买高端产品”。
- 努力的降低“边际成本”,比如沉淀出一篇优质的思考笔记,可以无限的分发,脱离于时间(未来还有价值)以及空间的限制(如何渠道、平台、形式)。
- 将所有事项标准化,沉淀出精细化SOP。
4)非货币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钱不是人们行事的唯一动力,人们选择互相帮助,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金钱。
- 表现形式一,礼品经济。
比如维基百科,用户自发上传和维护信息,更多是因为自己想要表达和分享,他们创造的产品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 表现形式二,劳动交换。
比如你在知乎给别人的回答点有用,其实是在帮知乎提高答案排序的运算法则。在这种市场里,发生价值交换的不是金钱,而是劳动、声望、荣誉感等等。
我的思考:
对于平台而言,可以不断的深挖用户的需求,需求是不变的。
用极低的“边际成本”满足用户的需求(如荣誉、声望等),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流量。
这一步需要做的是,洞察需求/人性,并满足需求建立一套机制和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