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傍晚,F君的父亲戴上了随身放着的老花镜,掏出手机,打开了一张照片,原来是谁家办丧事发的讣告。
F君父亲是教师,已经退休,平时也总练练字,而且对于风俗类应用文也颇有研究。平时族里有写些丧喜文字的他都当仁不让。
F君父亲说这字写得真不错,一笔一划,方方正正,认认真真。自己就不行,写几个就有点厌,之后的就写不好了。
F君母亲说:“给你500你也能一笔一划精雕细琢,一个字好几块钱呢。”原来F君母亲听姐妹群知道说网上随便搜就都有范文,练两天字就有人请,照着抄就行,一篇可是500啊!
果然,F君父亲读起内容来,发现了这个“讣告”的确是随便抄抄的了。他指出既然“蒙主恩召,寿终正寝”那又如何“悲痛欲绝”?强行“中西合璧”细看就如坐针毡,并且辈分称呼张冠李戴,胡乱使用。
F君母亲有点不耐烦了,说人既已逝,其它皆为形式,世事成空,谁会细看,就该随便找个地埋了就好,哪这么多繁文缛节,实在烦人!
F君父亲突然有点严肃地说:“没错,穴居人就是如此。”
的确,风土人情代代相传中慢慢聚集沉淀的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可以与时俱进,可以化繁为简,但就是不能抱有随便的态度。
Z卿觉得上学时写作文总把老师比作蜡烛原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果然,生活中的老师即使在琐碎中也仍然时不时地突然闪下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