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后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别人的指令,特别是追求别人的优点和摒弃别人的缺点是最重主要的指令之一。没有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优点,也没有一有人没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某个人真的没有缺点的话,那么他一定是我们所谓的“神”。
大部分的追逐之心一般起源于羡慕、嫉妒以及来自外部的压迫,也可以简单地说是来源于欲望。可是人的追逐真的都是对人有益的吗?这还真不好说。因为所有问题的起源其实都是源自自己的心境,只有心境如同一面明镜,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保守住那一刻独属于自己的合一的世界,简言之心境可以决定人的境界。
taisha说:“真正的爱,是不可能产生任何矛盾、产生任何痛苦的隐患,你自己觉得你会爱、你理解爱、你愿意为爱付出,其实你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和你们感到的痛苦,难道不足以说明你们其实不会爱吗?”同时他还指出,分离的世界从来都没有完美的结局。
如果一个家庭不能从内心上容忍,接受,相互理解,共同扶持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即将可能面临着吵架、家暴甚至可能出现“家破人亡”。想要脱离恐惧、痛苦等,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用真正的爱去包容彼此,理解和接受彼此的不足,拒绝相互束缚、相互恐惧、相互折磨。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事实上这只是归咎罢了。说这些话的人可能还为意识到人的所有经历都是自己思维模式创造的,这些也其实都是追逐的囚笼。对于爱,taisha认为,你的分离的思维模式,是你的自由的爱的坟墓的掘墓人。直接否定了当下追逐观下的爱情模式,而是需要我们真正地用爱去体验,放下追逐、不再追逐,不需,活在当下一刻就好。
追逐一词,也许我们在生活都听得不厌其烦了,就算没有听到追逐这个词但至少每时每刻都能看到的它身影:学习、工作、娱乐等等随处可见。当然追逐这个词不仅是在年轻人、中年人中存在,它同样存在于其他任何中。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陷于追逐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的达到了他所谓的目的,都不过是在疲劳的奔波罢了。用taisha的思想来说便是,这是追逐分离——在分离中,我们追逐到了一个目的后立马就会进入第二个、第三个……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追逐不到的目标就会产生痛苦,即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人的欲望直接关系到人的思维模式。
我们赤身裸体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一无保留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追逐无非就是想自己和家人以及后辈过得兴奋,于是我们开始偏离了初心进入到外界的舆论和思维模式中去,如要有物质基础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就好像能温饱不能过得幸福似的。对待生活,其实温饱和富有到底那个更能让人幸福?我的回答是取决于当事人的心境——只要当事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欲望控制自己,即不要让外界的思维模式控制自己,也就是说不陷入追逐分离的囚笼之中,都可以过得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