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版的序言之后,就是第1版的序言。
在第1版的序言中,作者的先是表达了自己的学术态度,可以说颇有一种“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意思:
历久以来,书本所说的市场供求关系及那所谓的均衡点的市价,都是以19世纪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剪刀”理论为依据的。。。。
华大的同事知道我历来敬佩马歇尔,但那文稿否定马氏的“剪刀”,问我对马氏是否改观了。我说对马氏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是我的基础导师,但马氏对世事知得不够深入,理论有时拖泥带水,好些地方可以改进的。我认为马歇尔伟大是因为它的经济分析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其中有内容。一个顶级大师,综合了前人的思想,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天分,创立了一个架构,让我这一辈有一个思想的轮廓。我在这架构的细节及内容上稍微修改一下,是应该的吧。
对我影响很大的科斯(R. H. Coase)对马歇尔也是五体投地。马式的巨著(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的不同版本的小差异,科斯皆了如指掌。然而科斯反对公用(utility)的概念,反对长线(long run)与短线(short run)的概念,反对均衡(equilibrium)与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概念——这些概念大都是经马歇尔发扬而变得家喻户晓的。欣赏、佩服、反对,在科学上是没有矛盾的。
所以可以看出3点:
- 大师的水平在于提出完整的架构,也就是个框架的能力;
- 弟子不必不如师!推陈出新是必须!
- 大师的著作要反复读,要精读,最好连每个版本的差异都看得出来,这样才能看出大师的思想脉络及如何进步。
随后,作者还提到了“经济解释”这个名目的来由,是从卡尔纳普的教诲想出来的:
他的课替“解释”一词做了明确的阐释,屡次提到“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那高不可靠的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
下面这段话可能是重点了:
顾名思义,“经济解释”是说以经济学的角度,用上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象或人的行为。在科学的范畴内,问题来来去去只有一条:为什么?是的,“怎么办”,是工程学的问题,而“好不好”,则是伦理学上的问题了。科学不问“怎么办”,也不问“好不好”。
这里似乎应当适当延伸一下:
- 如果我们说经济学是为了解释人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是人类在局限下的选择行为的学问;
- 而这里作者提出了,“以经济学的角度”——换句话说,应该也有其他角度;
- 那么不得不说,这里应该从人性出发,考虑心理学的框架。比如说马斯洛的5层需求;
- 甚至说心理学和神经学、脑科学的结合,以及行为经济学等;
这样对于人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对于“为什么”才能回答得更好,形成合奏效应(lollapalooza effect)。
随后作者也又强调了自己的方法论:
我认为世界复杂无比,不用简单的理论,能成功的解释事实的机会是零。
也就是说复杂应对复杂难以成功,要抓住根本原因,找到共同之处,挖到现象背后的共同原因。另外,只有抓住大问题,才不会被局部的小问题、或者大问题在具体条件下的症状显现,给牵引住过多精力。去除限制条件的影响,找到真正的动因——从万变中找到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