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在 02-19-2008写了一篇文章。我在2014年2月19日 刚好看到。
我认为这是08年最好的一个观点。
2008年豆瓣最早的一批成员,是一个比较单纯一致的人群:喜欢书、喜欢新鲜事、年轻的老网虫。豆瓣信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群单一的时候,所有人”用鼠标投票”产生出来的哪些个热榜,对大家还是有用途和意义: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最受关注的书,人数最多的小组,等等。社区里少数“不良”行为,也会迅速受到众口一致的反对,因为大家有比较接近的行为标准。
但是全员投票的弊端:试图取悦所有人的东西注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完全高兴。这决定了一人一票得来的东西经常不是任何人最喜欢的,而是多数人最不讨厌的。把一个动漫榜单、一个经管榜单和一个明清史榜单混在一起,按票数排序,得到的一定是对谁都有用,对谁也都无用的东西。豆瓣首页的最新评论也有同样的问题。
另一个是公共对话的规模上限:对话参加的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千万人同时参与的沟通,除了讲演,干仗,就只有各说各话合成的白噪音。这些都不是平等有效的对话。人太多的时候,也很难维持默契的行为标准。豆瓣最大的那些小组里信噪比越来越低,并非机制不全或管理员不尽责。几万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一定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个是生理和物理决定的自然规律,管理员累死也无从抗拒。
办法是有的:区隔。城中有区、区中有片、片中有楼、楼中有户。餐厅有包间,会议有分场。人不能时时刻刻听到所有人、看到所有人的时候,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不同兴趣的人群之间能够相互有区隔的时候,“热点”也才有意义。一个有多种多样人群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这些人群之间,既需要方便地交流,也需要有效地区隔。没有区隔,也就没有多样化。
豆瓣从诞生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设计:豆瓣以个人、友邻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热点为中心。只是豆瓣还小的时候,为了新成员发现的方便,我们保留了一些“全员广场地带”: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所有成员共同产生的书、电影、音乐榜单,按照人气排列的小组列表。现在,豆瓣正在一步一步寻找新的、去中心化的途径来取代这些广场。
后来广场真的没了。主要体现在大拆分时期。书,音,影,分家。豆列第一次大拆分。但是这种广场的形式还保留着。「阿尔法城」可以说是广场中的「区隔」形式。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在豆瓣社区的发展中真的变得无关紧要。
网友评论
关键是并非所有类型的文章(或者别的对象)都可以做这种多元化处理,其可行的前提条件是它具有小众特性(一个或者多个皆可,但必须有这种小众特性)。
试想一个人在那里说“中国人应该如何如何”这种很大路化的话题,恐怕是没法做到这种多元化区隔讨论的。
此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就算上述对象本性做到了可区隔化,我们还要考虑用户是否真的愿意做区隔化讨论——而事实是,普通用户的大部分行为模式是懒得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在哪里发言,于是结果就是就算你做到了区隔化,用户也不会去用——他们还会很自作聪明地说这符合“越少越好”的极简主义设计理念。于是结果就是功能设计出来其实没人用。
当然,上述仅仅是一个概论,并不表示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恰当的设计,只不过这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了(个人并不认为阿尔法城是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