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66409/c7bb4cd7e009daa2.jpg)
“你觉得我外向还是内向?”
“当然是外向了。”
“实际上我是内向的哦。”
“你要是内向,这世界上就没有外向的人啦!”
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这是多年前我一同事与我某次聊天时的对话。
那时自己刚做完一个性格测试,发现结果与以前刚毕业时测试结果一致,显示自己依旧是内向型人。以前毕业时曾对这个答案有困惑,可没想到过了近两年,结果依旧如此。但同事的答案倒是在我的意料之内,因为不仅仅她,就连我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初次接触或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这么认为——我是一个外向型人。
那是测试题的原因吗?后来我找过不同类的性格测试题,也让时间来验证,虽然每次的结果依旧一样,但通过对试题的分析以及生活中的观察,尤其是不久前看到一个TED视频后,自己的疑惑逐渐减少。
在“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这期视频中,Brian Little博士从自身经历给我们解释了内外向性格不同的之处,其中提到两点。
第一,刺激。外向型人的一个特点需要刺激,包括寻找好玩、有趣的东西,很多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外向型人形成了一个磁铁吸附中心,他们可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而内向型人更可能默默地呆在安静的角落,他们可能被别人误解为不喜欢社交,但事实上不完全如此。或许仅仅是因为内向型人自己知道,当周围刺激减少时,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有些时候这些刺激来源内部,来源于你自己身体内部。
第二,交流方式。外向型人在跟人互动的时候,倾向于在社交活动中有更多的亲密行为,更喜欢黑白分明、具体的、简单的语言。他们在跟人打招呼的时候也会更多亲昵的称呼。而内向型人,他们说出来的话倾向于复杂,看情况而定,更倾向于使用模棱两可的语句——嗯,差不多就是这样。他们不会把事情说死,总是绕来绕去,说不到点上。
反观我自己,我喜欢刺激,比如说去体验新事物,去尝试极限类运动,有时也会去参加一些陌生人的活动,但如果可以,我尽量沉默地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为了不伤害他人敏感的自尊心,一般情况下,我也偏向采用婉转的语言。讲一个事情时,也多半从头到尾的解释。
只不过这个社会总是似乎总会要求我们外向,因为那样,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人脉关系,从中获益;要求我们说话简明扼要,直达要点 ,避免含糊不清。因此,我也时常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去参加活动时,尽量往前坐,与人多交谈;在公众场合谈话时,试图在大脑里列出大纲,以便让自己快速进入主题,条理分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我在活动上发言后,被人评价为逻辑清晰,要点明确。但她所不知道的是,那次活动结束后场上一个陌生人与我私底下单独详聊,一开始自己还游刃有余,但后来渐渐不适应,在20度左右温度并不高的天气里,我竟开始微微出汗,迫不及待地想早点结束谈话、离开那里。
原来我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外向,再多的训练也改变不了我内向真心想要的。
内向型的Brian Little博士说:“在一段时间亢奋地向别人展示出自己的伪外向的性格之后,我必须进行自我修复。”
我完全赞同他这一观点。内向型人若耗费太多的精力在人际交往、向外寻找“刺激”,会失去力量的真正来源——内在世界。
网友评论